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金铁锁种植技术(道角村的转身与突围)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09|点击次数:

◆记者杨明

周末,熊国恩放下手中的锄头,跨上那辆陈旧的摩托车,赶到25公里外的东坪中心学校,接读小学的儿子回家。路面不湿滑,但这一趟来回也花费3个多小时。

停好车,他赶到荞麦地里,蔫巴巴的荞麦耷拉着头。站在地里一支接一支地抽了一阵烟,妻子让儿子来喊他回家吃饭,他仍心事重重……

放下碗筷,熊国恩起身去牛圈里站了半天,对着几头黄牛、小猪发了一阵呆后,默默坐在堂屋的门槛上抽烟。看着丈夫欲言又止,坐在火塘边的妻子终于忍不住了:“当家的,你倒是拿个主意!”熊国恩起身拍了拍头上的灰尘说:“搬吧!”转身进屋。孩子们拍手欢呼:“可以进城读书了!可以进城读书了!”

熊国恩签下搬迁协议后,通过镇村干部的一起努力,巧家县东坪镇道角村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一户随迁户,均同意整体搬迁到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拐点:群众意愿就是扶贫靶向

东邻小河镇山堡村,南靠药山镇大村,西邻大寨镇山店村,北邻东坪镇岳坪村的道角村辖9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2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939米,最低海拔2100米。

背靠药山自然保护区的道角村,在云雾中缥缈。顺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前行,松涛呼啸,往山上走,天空高远明亮,风疾云起,苍翠的松树更加葱郁,海拔仪显示村委会所在地海拔2920米。云雾缭绕、寒山瘦水的道角村常年受地域条件制约,产业主要以马铃薯、燕麦、荞子为主,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入冬后,冰天雪地,外面人进不来,里面人出不去,基本处于与外部隔绝状态。

“道角村的村民虽然要搬走,但是道角村的明天将是一个生态重塑、产业重组、人口重构的过程,天将更蓝、山会更绿、产业更兴旺、群众收入更稳定。”2017年初,东坪镇党委书记陆开明在东坪镇道角村脱贫攻坚动员会上,向所有干部职工和道角村群众详细列示了道角村的脱贫时间表,对于道角村的未来之路,他掷地有声、信心满满。

当时的道角村党支部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支部战斗力不强。怎么办?东坪镇社保中心主任蒋瑞临危受命,受镇党委委派担任道角村党总支书记。

脱贫攻坚大决战的号角浩荡吹响后,巧家县委政府与东坪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次深入道角村调研后,从群众意愿出发,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从产业上进行突破,从绿色生态之路上拓进,决定实施整村搬迁的系统工程。群众搬出大山后实现人口分布的重构,引进企业来,凸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作用,拓展绿色生态产业布局,山村绿起来后,逐步重塑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山区生态,从而实现道角村的整村脱贫出列。

偏远、冷凉、贫穷的道角村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契机,通过对人口分布的重构、产业结构的重组、山区生态的重塑,帮群众搬出去,把企业引进来,一出一进之间,产业得以迅速优化重组与发展,百姓生产生活得以明显改善,村庄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群众获得感逐渐增强,实现了从贫困村到产业集群发展的转身与突围。

一路登攀向大药山的道角村宁静祥和,霞光笼罩,金黄遍野。

道角村干沟村民小组的段成芬,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的20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后,丈夫外出务工,这两年一直在家门口的金铁锁种植基地务工的她,每天有70元的工钱,帮她解决了孩子外出就读的资金来源。

实际上,道角村的群众大多通过外出务工定居、自主搬迁、投靠亲友等方式远迁他乡(普洱、勐腊、江城等地)谋生,通过多年来多种方式迁徙,户籍人口由原来的1680人减少到现在的340户1142人,常住人口78户28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48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35人,2017年以前贫困发生率为21.7%。

起身:搬出大山天地宽

脱贫攻坚首当其冲的要务是贫困群众搬出去、能致富、可发展,这是对地方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民生改善的最大考量。坐落于大药山西侧的道角村,高寒冷凉,交通不便,能生长的农作物较少,经过多年的迁徙,人口逐渐减少。特别是近年来,青壮年外出务工后,一些土地严重抛荒,群众在温饱线附近徘徊。

面对这一实情,东坪镇党委政府以生存空间的跨跃、生产方式的跨跃和生活品质的跨跃为目标,迅速启动道角村“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的易地搬迁。

按照“五清”工作的要求,道角村强化“一配套两支撑”的落实,东坪镇党委政府组织镇村工作组到道角村逐人逐户进行搬迁宣传动员及跟踪服务,对村里人口分布进行了根本性、系统性的重构——按照易地搬迁一批、镇内消化一批、自由迁徙一批的部署,村民逐渐从原有恶劣的生存环境束缚中解放出来,彻底冲破生存空间的封锁。

在搬迁过程中,人口素质提升、收入保障计划、劳动力培训“三张牌”有序打出——以“三个收入”保证农户搬迁稳定:故土政策不变保收,组织劳务输出增收,鼓励自主创业创收;在“三块地(林地、耕地、宅基地)”权属和使用、土地流转费、地力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合作社分红、低保、民政救助等方面,让村民吃下“定心丸”,致富能手得到重点培养;对搬迁村民就医、就学、就业、养老、休闲、娱乐等工程的启动进行宣传,逐步增强村民拥有新生活的信心、拥抱新生活的决心。

目前,道角村搬往集镇水坪安置点1户,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245人和随迁户1户6人全部完成“一申请、三协议”签订,即将搬往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13户35人将在镇内搬迁消化。

“现在扶贫的力度在逐渐加大,绿色生态产业带来的效应在显现,喂养10来头牛、两三头猪的人家比比皆是,加上外出务工、土地流转费用和合作社分红,农户收入稳定增长”。走进道角村监委会主任万朝发的砖房,干净整洁、利落清爽的房里家电家具一应俱全。

转身:产业兴起出路广

2015年底,蒋瑞随镇政府领导来到道角村,镇领导得知蒋瑞大学是学药学专业的,便鼓励蒋瑞考虑在道角村发展中药材种植。在征求村民们发展产业的意愿过程中,道角村广大群众积极支持,随后,大家齐心协力,流转土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发展了17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我们这些地方高寒冷凉,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力度大,我们可以搞养殖,上面就是药山,我们可以种中药材,将来一定能好起来。”蒋瑞与围在火塘边的贫困群众商量着产业发展的路子。村民们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畅谈着现在美好的生活,纷纷表示要支持配合村“三委”的工作,齐心协力,将道角村发展得更好。

搬得出还要能发展致富,这才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根本所在。道角村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多方共赢的发展思路,着力通过“四个重组”,归集用活扶贫资金。党支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引进龙头企业,激活现有资源,规模化示范带动,破除产业布局制约和规模制约,全村产业取得了质和量的突破性发展,实现与易地搬迁、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战略,对群众封闭僵化的思想实施了强势干预,镇党委政府将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市场、分红、规模化、城市化等概念进行通俗易懂的推广宣传,让村民从思想上理解新模式,支持新变化,参与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

农户逐渐加入合作社的同时,合作社迅速决议,引进拥有技术、市场、人才和管理经验的百康肉业公司,丰富生产经营主体,充分整合国家扶贫资金、东西部协作资源、企业、农户土地、劳动力等各块资源,激活了原来沉睡闲置的人力、物力。

按照规模化、工业化、市场化的路径,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新型合作模式,切实将党的组织嵌入到产业扶贫之中,引导村党总支领办专业合作社,组织300户农户参与合作社。

整村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流转万余亩草地、耕地,用于种草养畜,流转费由企业按照首年80元,从第二年开始每年在第一年的基础上递增10元,增至150元/亩/年后不再增加的标准支付给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每亩20元的标准提取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其余返还给农户。流转1700亩承包地种植中药材,流转费及方式同种草养畜相同。同时,搬迁后拆除的宅基地统一纳入复垦复绿退耕还林范畴,林地统一实施退耕还林,农户享受政策补贴。

按照“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新建占地1万余平方米养牛场,一期目标规模2000头。这些高山产业为村民提供了脱贫致富的产业动能,他们通过加入合作社、投入土地资源,参与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有持续稳定的收益,公司有盈利,贫困户有收入,村集体有收入的模式,不断引领群众脱贫摘帽。公司按照养牛场固定资产7%的回报率返还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按照60%分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年固定分红收入不低于420元;40%用于合作社管理运行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道角村原来广种薄收的土地上,“引商自建”流转土地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基地上,宣威恒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禄丰广通药禾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了金铁锁和黄精等中药材,长势喜人的金铁锁今年底即可收获,按照订单产业最低测算,改种金铁锁、黄精后,预计金铁锁年收入可达1万元/亩、黄精年收入0.75万元/亩。

崛起:生态重塑期未来

中药材产业的落地,为道角村养牛产业项目落地打下了基础。2018年,按照“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中,道角村成功引进了养牛项目,已经建成完工的养牛场将进牛养殖。

“我们信任你们,只要你们带领我们干,我们全力支持。”“我们相信你,相信村委领导,无论是流转土地,还是要做什么,我们都支持。”在征求村民们发展产业的意愿过程中,道角村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土地流转第一年80元每亩,每年涨10元至150元为止,村民在基地进行务工,每天70元,村民们还按照总投入的4%固定分红(2019年500亩投入的100万资金),可谓是零风险、零投入,还固定分红。”谈起中药材种植,蒋瑞和村民围着火塘聊起中药材种植,在旁的村民不停地点头。“我家的洋芋地明年就不种洋芋了,想改种金铁锁,可以自己种植么?”一个坐在门槛边的村民怯怯地问。“你不是要种洋芋么!”“那是以前不清楚情况嘛!”这个村民挤进火塘边,红着脸给村民们散烟。“当然可以,村民可以土地入股,你们按照规范化种植出来的金铁锁,合作社保证回收。”蒋瑞接过话茬子。群众讨论种植中药材的声音更热烈了。

高寒冷凉的大药山致使山上居住的群众普遍贫困,一度阻碍了当地的发展,但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纵深推进,道角村抓住生态政策机遇,统筹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呵护原有土地,改善发展环境,让原来贫瘠、恶劣的生存环境劣势,变为绿色、规模的产业优势。多年前持续推进的种草养畜、林地管护、污染治理让村庄绿了起来。

道角村的群众对2018年村里开出第一张村规民约“违约单”记忆犹新——2018年上半年,村民车某妻子在规定不能放牧的草地进行放牧,村委会人员发现后了3次劝说。然而,车某妻子置若罔闻,当蒋瑞发现后,当即召集了村“三委”相关人员和部分党员群众对此事议决。开始该村民不承认,说只是路过,当蒋瑞把照片、视频展现在该村民面前时其终无话可说。“书记,我们错了,一定要罚,重重地罚。”夫妻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在大家面前表态。随后,村“三委”班子商量后,向村民调解委员会提请要求其支付300元的村规民约违约金,用于草山的运行管理。第二天一大早,该户村民拿着违约金来村委会进行了缴纳。

第一张“违约单”开出后,村里家喻户晓。从此,家家户户严格遵循村规民约,相互监督,道角村环境卫生得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善。2018年,村“三委”号召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等研究讨论,修订了村规民约,将村干部、农户、公益岗位人员、村民小组长等分段包保到路段、包保到片、包保到村民小组、包保到户,每天定期进行清理,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改善。

经过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巩固产业发展态势,落实易地搬迁政策,持续创新治理方式,现在的道角村天蓝草青、草木丰茂,复绿复垦的5000多亩人工草场青草郁郁葱葱,随风起伏的草地上牛羊浩荡,远处,千亩连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金铁锁、黄精等长势喜人。持续的生态重塑,道角村已然重生,即将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文章来自《昭通日报》2019年06月25日01版)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