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板栗树种植视频(转型中的怀柔板栗:从单一种植业到多产品融合)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09|点击次数: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今年66岁的白先生,在村里板栗合作社担任会计。种了50年的板栗树,他常怀念上世纪90年代怀柔板栗的盛况:一斤板栗能卖到八块钱,一个家庭靠种板栗就成为“万元户”,二十余年过去了,板栗地头收购价仍是几块钱。

在长城脚下的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明清板栗园内,一棵棵数百年的栗树迎着晨光撑开枝条,已经开出几厘米长的雄花。园子里,百年栗树群里坐落着中式风格建筑,新修起石制步道,每日有不少城里游客前来体验。

随着市场变化,怀柔板栗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未有河北迁西、遵化等地有较大规模的板栗加工产业,有些“卖不上价”。但近年来,在当地政府推动下,怀柔板栗产业涌现出如食栗仁、栗蓉、栗子糕点等等新产品,而且以栗树为主题的休闲园区呼之欲出。有千年板栗种植历史的怀柔,种植业和文旅产业走向融合发展的路径。

转型中的怀柔板栗:从单一种植业到多产品融合

怀柔区渤海镇,明清板栗园内的古栗树。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四万棵百年栗树见证的土特产

五月份,整个燕山覆上一层浓郁的绿色,在北京主城区边缘和燕山之间的怀柔区,20多万亩板栗树发出清香。据文字可考,怀柔板栗有2000余年的栽培历史,西晋文学家陆机曾在他的《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写道:五方皆有栗,惟渔阳栗甜美味长,他方皆不及也。

1995年出生在渤海镇渤海所村的李思鹏,是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明清板栗园的负责人,他从小对渤海镇的地域历史和板栗发展充满兴趣,2017年,从音乐专业毕业后,仍选择回乡做板栗。这些年,他依托百亩明清板栗古树园,为游客提供了古栗树下“听故事”、板栗园中“赏美景”、板栗驿站“品美食”的特色旅游体验活动。

转型中的怀柔板栗:从单一种植业到多产品融合

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思鹏。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5月12日,明清板栗园里迎来一些游客。李思鹏像导游一样,将怀柔板栗的故事说给众人听。“现存的怀柔古板栗树,是当年守卫长城的将士们栽下来的。”他细细查看一棵800余年的古板栗树。距古栗树主干周边约五米远处,围了一圈足球大小的石头。树杈的每块疤痕处都被用桐油涂抹得油亮。

怀柔区地处燕山山脉南麓,种植区海拔600米以下,全年日照时数为2700-2800小时,平均温度为9-12℃,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的“微酸性”土壤,正适合板栗生长需要,而且这种土壤含有大量的硅酸,栗果吸收后,内皮腊质含量增加,炒熟后内果皮易剥离。“怀柔板栗”由此成为京郊最知名的土特产之一。

怀柔区板栗技术试验与推广站一位技术人员认为,“怀柔板栗”作为一种在京郊长期知名的土特产,依托了怀柔区规模庞大的古树资源,这些古树最能证明怀柔区的水土环境是适合孕育板栗树的。

对李思鹏这样的年轻果树从业者来说,古栗树是向外人推荐家乡的名片。每棵古栗树,不仅能结出口感比新树更好的板栗,还是一段农耕历史的缩影,而怀柔有13万亩散生大树,有4.7万株百年实生栗树。在渤海镇和九渡河镇的长城遗址沿线数十公里,茫茫燕山植被之中,藏着4万株百年栗树,它们多生长在水源充足的浅山地区,见证怀柔板栗从燕山走向国际的历史。

市场变化下的板栗产业亟需转型

“为什么怀柔产的板栗,被放进了外面写有‘迁西板栗’的袋子?”去年9月下旬,游客孟先生在九渡河镇一个村集体合作社里,看到村民们将采下不久的板栗分拣后,迅速放进一个个写有“迁西板栗”的袋子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在九渡河镇一家板栗合作社从事会计行业的白先生向记者解释说,怀柔板栗向来比较优质,而且产量比较大,远近有名,仅在九渡河村产量就上百万斤,但是镇上或者区里产销企业比较少,消化不了那么多怀柔板栗,所以大量的怀柔板栗会作为原料卖给河北迁西、遵化等地。

白先生说,怀柔板栗会分为四个等级:80个以内板栗能凑成一斤的,是一等板栗;90到80个板栗凑成一斤的,是二等板栗;100到90个板栗凑成一斤的,是三等板栗;100以上凑成一斤的,统统属于等外板栗。“一等板栗是最贵的,去年最贵能达到七块钱左右。而最便宜的等外板栗,也就两三块钱。”他说。

据怀柔区板栗技术试验与推广站介绍,怀柔板栗目前种植得比较分散,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管理和收益,标淮化、规模化程度低,在区域内未形成较大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链,初级农产品未能很快在销售、生产环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产业效益空间仍需提升。

转型中的怀柔板栗:从单一种植业到多产品融合

怀柔的即食板栗。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一根细长的竹竿,长约三米,一头削得很尖,这是很多怀柔农民家里的必备工具。每年秋天,人们站在地上,用竹竿就能够得着大部分枝丫,将外表带刺的板栗打下来。在渤海镇三岔村的魏先生,经营了一家饭店,他告诉记者,他家里每年会收八百多斤板栗,“这些年价格变动不大,都是几块钱。打下来的板栗,基本上就全卖了。”

但是,多位怀柔区村民告诉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怀柔板栗能卖到八九块钱一斤,许多家庭靠种板栗成为“万元户”。那会儿夜晚,山上的手电筒像萤火虫一样,人们连夜打板栗,从不舍得落下一棵没有采收的板栗树。好的怀柔板栗,向海外出口。

“那会儿的市场环境,可以让单一种植业发展得很好,但现在市场需求变了,企业在产品塑造和品牌经营模式上需要创新。”李思鹏认为“怀柔板栗”在当下有一个产业转型机遇,就是要将板栗产品变得更丰富,板栗可以做糕点、做小零食、做果酱,甚至可以做休闲文化园,“人们应该以新的方式讲述怀柔板栗的故事。”

从产品到文化品牌的探索

“在这三条生产线上,我们每天可以加工生产十万袋板栗小零食。”5月12日中午,在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车间里,李思鹏向来参观的客人展示了全封闭油栗生产设备和整套全自动流水线。在明清板栗园里,合作社建立了智能种植系统,整片林区的湿度、温度、病虫害等可实时监控,什么时候该打药、施肥、浇水,都有数据系统实现自动分析。

转型中的怀柔板栗:从单一种植业到多产品融合

李思鹏介绍生产线上的设备。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作为怀柔地区板栗产值最大的合作社之一,李思鹏介绍,目前合作社深加工占比达到50%左右,带动年产值增至3000万元,年增速达30%。社员的数量从一开始的103户发展到现在的830户,近年来带动栗农增收上千万元。

为保证果品质量,加入合作社的栗农要按照统一的标准种植和采摘,合作社为栗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借助好的产品,李思鹏建立了大部分由“95后”年轻人组成的运营团队,将食栗仁、栗蓉、栗子糕点等产品,通过线上旗舰店、社区团购、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推向市场,在行业内建立了知名度,也成为北京稻香村等品牌的供应商。

“我觉得要将‘怀柔板栗’的故事讲好,并形成一个文化品牌,产品仍是核心。我们做过调研,现在的人们,对板栗口感更加注重,所以在种植、加工方面,我们加大了科技投入。等到产品够好,才能围绕产品创造附加值。”李思鹏最近在忙着为明清板栗园搭配旅游设施,这里将成为既能吃板栗食品,又能感受栗农文化的休闲庄园。

转型中的怀柔板栗:从单一种植业到多产品融合

位于渤海镇的明清板栗文化公园。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据板栗技术试验与推广站介绍,目前卖初级农产品的栗农获得的利润空间不大,使得板栗产业效益不够高;北京这个大市场,对高端食品需求量较大,因此,目前怀柔在从种植源头上主导有机、绿色的板栗种植,通过果品质量的提升,带动相关食品企业对功能性、休闲性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从而扩大怀柔板栗品牌的溢价效益,提升对高品质板栗有需求消费者的占有率。

一位板栗技术试验与推广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怀柔板栗应拓展产业多元经济,在板栗主产区,开展种植结构调整,促进栗游结合;按照北京市对农业产业规划要求,在渤海镇、九渡河镇建设关于板栗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

他说,目前政府层面在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促进板栗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引导经营主体挖掘怀柔古栗树资源和文化价值,利用怀柔全域旅游和国际会都的优势,打造“一步一景、一树一名” 等休闲文化品牌战路。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