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中药材种植运营模式(南阳:勇蹚振兴中医中药路子)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0|点击次数: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药文化根基深厚,群众有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传统。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调研。当天下午,总书记首先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随后到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考察当地依托艾草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就业等情况。

南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阳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从医圣故里开启中医药强市建设新征程,以仲景文化为引领,把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推动中医药医疗、产业、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立足南阳、带动周边、辐射河南省的中医药振兴发展新格局。

南阳:勇蹚振兴中医中药路子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在总书记关怀下,南阳弘扬仲景文化,传承中医精华,全力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统筹推进中医文化、中药产业、中医人才、中医健康服务,实现了中医中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蹚出了一条具有南阳特点的振兴中医中药路子。

弘扬仲景文化 传承中医精华

南阳城东,温凉河畔,一片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坐北朝南,古朴厚重。远远望去,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阙上彩绘朱雀双翅展开,翩翩欲飞。这是人们为“医圣”张仲景修建的“医圣祠”。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人,因其在中医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自幼胸怀大志,立下“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志愿。“坐堂医生”一词便是源于张仲景济世救人的故事。

走进医圣祠,古碑列道、殿阁俨然、绿树繁花。岐伯、扁鹊、医和、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孙思邈、成无己、李时珍10位历代名医分列两侧,张仲景雕像伫立于中央。

医圣祠现收藏器具文物100余件(套),古籍书刊文献一万余册。“镇馆之宝”便是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白云阁藏本。该书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医学专著,被誉为“方书之祖”。

疫情期间,我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根据书名方优化组合、创新运用而成的“清肺排毒汤”,被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成为我国抗击疫情的“中药利器”。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调研。当天下午,总书记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的生平和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要把仲景精神传播好、弘扬好、继承好;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正在施工建设的医圣文化园,正是以医圣祠为中心,聚焦“仲景、中医、文化”主题,打造传承仲景精神、弘扬中医文化、引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文物保护、收藏展览、文化交流、中医诊疗、研学体验、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药文旅综合体。

南阳张仲景博物院(医圣祠)副院长刘海燕说,每年有数万人参观“医圣祠”。近年来,南阳在推动仲景文化品牌提升上持续发力,擦亮张仲景这张城市名片,守好仲景文化的“根”和“魂”。每年农历正月十八,在张仲景诞辰日那一周,设立“仲景文化宣传周”,弘扬仲景文化、传播医圣精神,营造浓厚学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社会氛围。

南阳:勇蹚振兴中医中药路子

南阳市淅川县金银花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采摘金银花。

小艾草长成了大产业

端午将至,艾草走俏。邓州市赵集镇万亩艾草产业园沐浴阳光,微风袭来,艾草随风摇曳,传出迷人香气。

俗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作为中草药代表之一,艾草制品(包括艾灸、艾条、艾包等)越来越多地走入千家万户,容易学、成本低,艾制品成为广受人们欢迎的养生保健品,带动艾制品产业蓬勃发展。

在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村民们通过艾草种植、加工、销售,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端上了“金饭碗”。

走进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厂区散发着悠悠艾香,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工生产。一排排全自动艾绒卷条机隆隆作响,一根根艾条滚落出来。在展厅,各种各样的艾草足浴包、艾绒床垫、艾绒坐垫、护膝宝、护腰宝、颈椎贴、蒸汽热敷眼罩等产品琳琅满目。

2021年5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察看生产车间和产品展示,同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亲切交流。

总书记强调,艾草是宝贵的中药材,发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我们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总书记很关心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情况,很关注产业发展振兴。”药益宝公司负责人查洪付说,“现在我们浑身充满干劲,接下来要在研发上继续努力,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把产业继续做大做强。”

查洪付、李红文夫妇于2011年返乡创办药益宝公司。如今,公司规模扩大了4倍,实现一厂三区,建立了7个艾制品加工点。

同时,作为七里香园扶贫就业基地,药益宝公司累计带动就业427人,安置当地群众就业98人,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87人,享受雨露计划毕业生12人,安排送岗到家14户,平均月工资7000元以上。

对于收入,产品销售王新洋很是满意。10年前,王新洋从广东打工返乡,先是在车间做卷条工,近两年,随着自动化生产线投入使用,她又转做销售,目前收入每月达到7000元到1万元。

据介绍,达士营村规模以上艾草制品企业有7家,直接安置带动周边3000余人就业。

“小艾草是个宝,不出村有活找,挣钱顾家真是好!”一段顺口溜道出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幸福感。

作为当地最大艾草生产企业之一,南阳仙草药业有限公司10年间实现了从小作坊到超千人企业的飞跃,年销售额达3.5亿元。“公司注重科技创新,投入资金,自主研发微烟小悬灸、微烟悬磁灸,方便适用、无烟无火,实现了传统艾灸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受到市场广泛好评。”公司负责人宋鑫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南阳加快艾草产业园建设,在卧龙区、社旗县、南召县、高新区集中建设起4个艾草产业园,推进艾草产业集聚。其中,卧龙艾草产业园南区项目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社旗艾草产业园、南召艾草产业园、高新区仲源艾城3家艾草产业园均已投入运营。

与此同时,南阳实施艾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以卧龙区、宛城区为中心,打造辐射各县(市、区)的“中原艾谷”,建立南阳艾种优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基地,研发了6个艾草新品种。

围绕艾产业标准体系、品牌创建、质量提升、字号审批等问题,制定发布“南阳艾”等5个地方标准、9个团体标准、6644项企业标准,全市19家艾草企业获批药品生产许可证,一家企业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两个艾草新产品获批医疗器械生产注册证。

一株小艾草,“长”成了大产业。南阳宛艾产业协会会长韦跃之介绍,目前全市艾草种植面积近30万亩;注册艾草种植加工企业1551家,服务机构393家,批发零售3132家,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3家,形成了艾草种植、加工、研发、销售、文游全产业发展链,成为全国最大的艾草种植基地、艾草收购集散地和艾产品加工基地。

南阳:勇蹚振兴中医中药路子

南阳药益宝公司厂区车间,艾条实现自动化生产。图/贾伟

布局中药产业 打造中药强市

艾草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是南阳中医药产业布局取得明显成效、产业链价值链持续向优的一环。除了艾草,南阳市还有许多中药可做“文章”。

自古以来,南阳素有“天然药库”之称,《伤寒杂病论》所用药物大多产于此。此外,药学专著《神农百草经》收载药材365种,有259种产自南阳;《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00种药材,这里就有1300种。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当地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的先天优势。南阳位于豫西南、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季风大陆湿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适宜于各种动植物生长。

据介绍,目前南阳市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品种79个,种植面积185万亩,建有22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28个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3个定制药园、6个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6个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依托自然优势,南阳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把“中医药强市”列为全市发展战略,对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路径进行系统规划部署,持续推进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此,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长担任主任、主管市长为副主任的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工作委员会,以此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能。中医药振兴发展被列入市委、市政府绩效考评事项,由市人大、市政协定期考察调研,协同推进。

同时,出台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多项扶持发展政策,在财政投入、医保政策等7个方面出台了22条扶持措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挖掘改革潜力,破解全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难题。

2018年12月,南阳创新体制机制,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医药发展局,并将其列为与卫生健康委并列的市政府36个工作部门之一,构建中西医并重的医药卫生体制机制。随后,又陆续在下辖13个县市区分别成立中医药发展局。

在中医药产业布局上,南阳以“全国中医药名都”为目标,围绕“3113”(三园、一廊、一谷、三片区),培育中医药产业生态,构建和完善中医药现代化产业链。具体来说:

三园,即以中医药研究为方向、以中医药产业为重点,布局建设仲景中医药科创园、仲景中医药产业园、仲景中医药物流园3个标志性园区,打造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发展龙头。

一廊,即深度开发“两山两源”(伏牛山、桐柏山,丹江源、淮河源)中药材优势资源,沿伏牛山、五朵山、七峰山、桐柏山,在淅川、西峡、内乡、镇平、南召、方城等地,布局名优“宛药”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及“宛药”生产集聚区,实现链式发展,打造“宛药经济走廊”。

一谷,即以卧龙区、宛城区为中心,打造辐射各县(市、区)的中原艾谷、世界艾乡。实现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构建全国艾草种植加工基地、研发基地、交易中心,不断完善艾草产业链供应链。

三片区,即综合开发利用南阳市东北和西北区域优美的山、湖、水、林、花、药、草资源,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医药康养片区,卧龙区紫山、麒麟湖中医药康养片区,鸭河中医药康养片区,建设宜居、宜养、宜游的中医药康养综合体,打造中医药健康养生城。

除此之外,以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南阳积极推动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积极筹建张仲景实验室、加快县级中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加大乡村医师培训力度、创新中西医结合服务模式。

张仲景国医大学新校区已于2021年12月正式开工。目前,六大学院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进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围绕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以张伯礼院士牵头的专家咨询组,对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和大学规划进行指导,着力打造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高地。

南阳:勇蹚振兴中医中药路子

中医药文化夜市

中医进家庭 让群众看得起名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中医药文化夜市”在卧龙区花样美郡广场举行。夜市现场,南阳张仲景医院小儿推拿、肝胆外科、耳穴调理、中医内科、皮肤科等各科室诊台,一字排开,引得附近居民驻足询问和体验。

家住附近的文志华,最近颈椎、腰椎疼痛,腿脚麻木。吃完晚饭,她利用下楼遛弯的工夫来到夜市,看到康复科副主任宋艳敏正为居民耳穴刮痧理疗,文志华忍不住上前一试,10分钟左右,症状有所缓解。

2022年6月,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创办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并在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推广。以常态化开展“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为契机,同步开展“仲景大讲堂”、八段锦功法展示大赛等活动,开展仲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等“六进”活动,推动中医药服务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保健服务。

近年来,南阳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名医、名科、名院“三名”工程。一方面,引进北京优质医疗资源。2022年7月1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与南阳市中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挂牌。

“通过双方紧密合作,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病、骨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实现望京医院管理、技术、品牌三个平移,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三新’引进,建成辐射豫鄂陕毗邻区域的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南阳中医院院长王朝鲁说。

另一方面,统筹利用中医医疗资源,建立“1+N个县域医共体”合作模式。推动县级中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统筹负责辖区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中西医)郎中”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格局。

同时,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特长,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稳步推进中西医协作诊疗模式,构建更为完备的中西医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南阳现有中医医院75家、中医床位10811张、中医诊所797个、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0045人。建成了37家“仲景苑”、14家“治未病”中心(科)、160个中医药示范村卫生室,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南阳实施“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全市一万名中医师点对点开展签约服务,每名医师签约200到300个家庭,为“一老一少一残一优抚一低保”等重点人群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签约821.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5%。

目前,以“3211”行动为支撑的中国特色防治康管南阳模式基本形成。具体来说,“3”即采取3项主要措施—家庭签约、防治康管服务、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2”即实现两个目标—缓解基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1”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回归医院公益属性;“1”即贡献一个中国特色“防治康管”的南阳模式。

《民生周刊》记者在唐河县医共体总院源潭分院看到,源潭镇中医师家庭医师签约团队公示名单和服务项目列表:7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由4位县中医药专家领衔,并下延至28个村卫生室。服务项目包含中医药基本医疗、治未病、康复护理、慢性病防治、重点人群管理、危急重症救治等,为居民构建全生命周期中医药健康管理。

南阳联合中国信通院同步开发APP软件,开展经方培训和中医药适宜技术遴选工作,对基层中医师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轮训、推广,同时建设共享药房,实施免煎配送。

通过加强中药房和煎药室建设,依托签约中医师、优质中药材和先进中药煎药设备,融合运用互联网,为居民开展中药处方调剂、点评、中药代煎、配送等中医药服务,让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暖心享服务,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百米”。

“中华五千年,文明薪火传;神农尝百草,黄帝启医源。东汉张仲景,济世救民难;辨证立八纲,大论著伤寒……”在医圣祠的石碑上,这首广为流传的《医圣颂》,正引领南阳阔步走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大道上。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贾伟)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