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刺五加种植亩产效益(林区包沟建林场,搞林下综合经济大有可为)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0|点击次数:

长期以来,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是相当单一粗暴,缺乏具有技术带入能力的典型林业业态。

过去的林业发展时期,主要就是两件事,采伐和抚育。事实上这是非常不科学的,首先这样做不符合林地生态环境利用最大化,砍掉了林子,消灭了林地生态,使得依附于森林树木形成的的各生态群落遭到毁灭性打击。其次从产出总量来看,林地生态群落的除高大乔木之外的经济产出,实际上高于林木的年产出的额度。因此在新形势下,用技术手段提高林下产出,是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办法。

林地生态,是以乔木林为基础的生态环境,按照植物群落分析,分乔木、灌木、地面植被、真菌等。依托植物群落繁生各种动物,形成独特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

在这里依托森林环境生存的具备独特优势的林地产品种类繁多,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价值。

举个例子。我所住附近山脚,林下蕨类繁盛,猴腿按采一茬计算,野生的亩产能到鲜货百斤以上。各种鲜蘑菇野生菌类几十斤,林地各种野生药材每年也有一定产量。这几种的市场价值就高于林地林木蓄积产生的价值。假如加入一定程度人工干预,那么效益就会几倍以上,完全不低于农业用地产出能力。而人工林由于气候原因,每年因风力,真菌腐蚀,动物破坏等造成的损失也占一定比例,实际蓄积量增加很有限。

同时由于林地多为国有,私人经营有限,缺乏技术扶持,没有相应市场及政府机制保驾护航,个人的林地承包经营积极性有限,目前伊春林区成规模的多是包山打松子,林地资源利用率低下。清林产生的灌木和倒木等资源也没有任何有效利用,基本是国家投入,没有产出。

因为林地利用率低下甚至接近空白,导致林区人口就业形势严峻,人口外流,进一步加大了林地资源利用的困难程度。同时林地养护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因为人们看不到清林养护带来的好处,也就不会具有做好林地养护的自主性。

林区发展的出路,根本上还是做好林地这个大文章,搞好林下经济,是林区发展的跟本。

按照分类来看,林下产业可以归纳为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菜模式、林果模式、林虫模式、林草模式、林畜模式、林禽模式、林水模式等。每种方式和其他林下模式都可以交叉和互补,比如长榛蘑的林地,也可以种植天麻,种果树的林地,也可以混养禽畜或者养蜂,有水沟的阔叶林,发展菌类之外,也可以适当改进放养林蛙之类的经济动物等。

这里以典型两山夹一沟,进深两公里左右,沟中有常年流水的这样一个体量三平方公里左右典型小兴安岭杂木林地为例,来进行投资及效益分析。为什么这么选择,因为这是家庭林场能够做到既不影响林地生态,又能很好获得收益的上限。实际上一般家庭林场,应该以0.3~0.5平方公里为主,可以在有限开发的条件下,获得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人均收益。

林地承包以后,首先是投资,人得先有饭吃,接下来才能逐渐发展。吃饭就得获取资源然后变现。清林,整理水道都是必须的工作。指望养个林蛙赚钱,一年半年不出明显效益,所以不能以此作为起点。那么想要当年就有效益以便滚动发展,除了掠夺式开发,只有一个,就是种菌。掠夺式开发没有未来,而且本身成本效益实际上也不怎么样,毕竟林地上各种资源十分分散,收集整理再销售,虽然地块很大,但是能够有效获取的利润跟人工投入比并没有多显著,所以这样是没意思的。种菌种什么,这个很有学问,硬杂木林,是合各种食用菌。那么以此为基础开始,把清林砍掉的各种小灌木,死立木,集中起来,归成溜,半埋入土,就可以种很多野生菌类,这个就要根据朝向坡度等等条件具体分析了。一般落叶木清林,横向五十米距离依次搞出来自山顶至山脚的一条一米宽的废弃灌木木条带,是没有压力的。木头截短点,着土好,方便保持湿度,利于菌类繁殖,接下来接二级菌,过一个冬天,或者在早春接种,到秋天就是收获的时候了。因为是位置确定,人工成本大幅降低,所以这么一个种菌带,每年几千块的产值,去掉人工,折半的效益就有了,一个两公里深的沟,能做出这样的条带算三十条,吃饭问题也就很好的解决了。

一些倒木不适合普通蘑菇,或者不喜欢夏天采蘑菇,嫌费人工性价比低的,可以在上面接一些野生药用真菌比如灵芝,到秋天凉快了,到集中地点采回来,也是一大笔收入。

第一年清林以后,再清林就轻松了,以后在这方面就不用大的投入,只是每年清林的废弃物向原来的条带堆进去,自然菌类就会长起来,不过是有多有少,随着后续废木柴的减少,原来木柴的腐朽,菌类产量和种类会发生一些自然的变化。

在常年流水的沟渠上再做个文章,选择草甸一类地方挖深形成水塘水坝截住沟口,水塘深三米左右,三五百米左右做一个,不论大小,这样可以形成三五个左右水塘,让整个山沟水蓄积量增加。比较好的出入水方式可以让这些水塘变成流水塘,以此为基础野化放养冷水鱼,假设沟塘总面积十亩,那么这些有目的放养的冷水鱼比如亚罗河泥鳅柳根混养,投里点水虫,只要没掺进去太多肉食性鱼,每年按纯销售计算,成鱼只要不丢太狠,再怎么少也有千斤以上产量,按照冷水鱼中比较一般的价格计算,几万元收入又有了,这个产量平时除了防盗防决口溢出,也不用刻意喂养,除了第一次坑塘基建和幼苗,以后基本没有其他成本。

我们林区之所以林蛙保有量大幅下降,人的乱扑乱抓只是次要因素,主要原因是气候和林地生态的变化,导致两个问题,一个是干燥,一个是栖息地的破坏。因为河流挖沙等原因,部分河流缺乏深水越冬区,气候变暖,冬季干旱,河流断流,干底,这是导致水生越冬生物大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再由于次生林涵养水土能力有限,导致一些沟渠中的传统栖息地如深坑因为涨水冲刷填平,因此深沟里林蛙必然减少。有了这几个人工搞出来的坑塘,林蛙有了越冬场所,养鱼两三年后,这两平方公里山沟,每年可自然产出去掉留种和幼蛙的商品成蛙千斤以上。如果刻意养殖,每年春天使使劲,搞几个像样的林蛙产卵孵化上岸池,这么大的一片林地,大小年平均达到五千斤没有问题,林蛙生态作用总量稳定增长,没有明显负面影响,同时单项年产值可保持二十多万的稳定数字。

有水有沟,在水沟边草甸地区搞搞种植,种几亩林区特有经济植物比如蜂斗菜,各类蕨类植物,在有加工企业的前提下,一年收割一茬,闲来无事再增加几万产值不困难,山坡塘埂闲着也是闲着,种点恰当的常用药材,喜欢的山野菜,都是效益,而且如果审美能力够,还可以种比如桔梗,金莲花等观赏性强,皮实好种的药材植物,肯出力的情况下,巡山路边种上一两公顷,半野生长着就是了,就像存钱进银行,需要的时候挖出来卖卖,又是一笔收入,不需要就在那长着,看看花造个景,万一火了还能搞搞旅游。再种点山芹,水芹等产量高不费事的山野菜,这个纯天然绿色的生活基础就有了。至于想再多赚点,林下种种适当的药材,撒点刺五加仔,卖卖刺五加苗,都是效益,那就看有多大人力能投的起了。当然啦,这个带刺的跟林蛙可是有冲突的。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林区发展的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产业链,山野菜加工销售产业基础低下,药材产业链不丰富,品种单一,水产市场乱象丛生,偷捕盗抓野生林蛙等野生保护

动物导致政策收紧等等。政策方面,政企合一的僵化落后瞎指挥不作为乱作为依然存在,地方发展方向不明确,不务实,政策制定不切实际等等。但这都不影响林区潜力巨大,发展余地巨大的客观情况。

林区想发展,靠招商引资不大靠谱,毕竟资本逐利,没有看得见的利益,资本不会来这个穷地方,来了也未必干好事。还是要立足于自身,立足于科学决策,科学发展,立足于好的机制体制。栽下梧桐树,才有金凤凰。

林区包沟建林场,搞林下综合经济大有可为


林区包沟建林场,搞林下综合经济大有可为


林区包沟建林场,搞林下综合经济大有可为


林区包沟建林场,搞林下综合经济大有可为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