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小红铲草莓种植节住宿(一名北京老人的“山中牡丹园”)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0|点击次数:
一名北京老人的“山中牡丹园”

王福老人在栾川县三川镇小红村的“山中牡丹园”。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郑州8月26日电(记者李鹏)“中国是牡丹的原产地,但国外的育种却走在了我们前面。”为了追赶国外育种水平,来自北京的78岁老人王福18年前来到河南洛阳,搜集全国的野生牡丹原种,在栾川县伏牛山深处为它们找了个“家”。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在牡丹种植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牡丹走向“百花之王”美誉的起点。史书记载,洛阳牡丹种植始于隋,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时至千余年之后的今日,洛阳仍保留了赏牡丹的传统习俗,花开时节,花海人潮,各国游客竞睹牡丹芳容。

然而,以洛阳牡丹为代表的中国牡丹,尽管品种数量和栽培面积在世界上占据优势,但浓黄、复色等许多国际流行的牡丹色系品种反而多出自国外园艺家之手。品种性状逐年退化,育种水平落后于国外,成为这一宝贵花种的隐忧。

农学专业毕业的王福1999年在北京退休后,便对牡丹育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集齐野生牡丹原种,为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牡丹,寻找一处气候、温度、土壤等适宜的“家”,却是牡丹育种最大的困难之一。

2001年,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实习时,在洛阳栾川县伏牛山深处发现一块儿天然“牡丹家园”,这让王福喜出望外。得知消息后,王福和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莲英取得联系,收拾好行囊,带上老伴,毅然踏上了去往洛阳山区的行程。

一开始朋友都觉得,“他大城市住习惯了,山里待不长”。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王福竟然一待就是18年。他为野生牡丹租下的“家”,位于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不到9度的栾川县三川镇小红村。“家”不大,只有40余亩,却集齐了全国9个牡丹原生种和9个芍药原生种,原生地最远的牡丹来自西藏。

一名北京老人的“山中牡丹园”

王福老人在栾川县三川镇小红村的“山中牡丹园”。受访者供图

北京老人到山窝窝里种牡丹,小红村的村民一开始也感到不解。然而时间长了,村里人发现,这个老人“不简单”。

“花季一个人在花圃里忙活,秋冬就把自己关起来看书、写书,整理资料。”数年来与王福朝夕相处的宋继来说,许多人都看到过王福半夜打着手电筒,架着摄像机,蹲在花蕾前,观察花朵盛开,“有时候一蹲就是一夜,天明才收工”。

为了支持王福的事业,小红村专门腾出一间房,改善王福和老伴的住宿条件。走进被隔成两间的小屋,一半是生活区,另一半则是王福的书房,书房里摆满了关于牡丹的各种专业书籍和他整理的资料。

18年来,在王莲英教授的指导下,王福利用牡丹远缘杂交育种,填补了中国牡丹育种的多项空白。美国选育牡丹新品种平均需9.8年,通过鉴定和扩繁需要18.9年。而王福在18年里选育出了约100个新品种,20多个新品种通过鉴定获得专利。2009年,王福选育的牡丹在第七届花博会上获得金奖。不久前,北京世园会上,王福选育的牡丹再次摘得两金一银。

“华夏一品黄”“金鳞霞冠”“嫦娥”“金童玉女”“香妃”“绢锦”……如今,王福为野生牡丹建造的“家园”里,各种用传统文化寓意命名的牡丹品种越来越多。

王福说:“我希望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能让中国牡丹的发展更加多姿多彩。”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