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三七籽条种植(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1|点击次数: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阳光照射下,三七棚里长势良好的三七。(资料图)

三七,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名贵珍稀药材,因“七叶三枝”而得名,其肉质主根为主要药用部位,俗称“三七头子”。三七因生性娇弱,喜阴敏感,现仅存于海拔1200米-2200米之间,北回归线附近狭窄地带。迄今,人类使用三七历史超过3000年,确切记载逾600年,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物。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准备入药加工的三七头子和干三七花。(资料图)

三七是《本草纲目拾遗》里“补血第一”的妙药。现代医药研究表明,三七在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延迟衰老、保持机体生理平衡方面作用独特,功效神奇。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三七与文山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一隅,境内山峦、丘陵、河谷、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250米,年均气温18.4℃,相对湿度75%,与三七最宜生长环境天然巧合。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烟雾朦胧的文山老君山。(资料图)

定制的地理气候,秘制的地域文化,成就了文山三七物种的多姿多彩和品质的与众不同。全球15种人参属植物,文山独占其六,不仅拥有三七全部自然及变异类型种质材料,拥有中国最大的三七种质资源圃,其三七产量、品相、特别是药用皂苷含量亦远远高于其他地方的同属物种。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满园的三七红籽。(资料图)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文山平坝三七古镇。(资料图)

平坝三七古镇,明清时期繁极一时的三七贸易中心。任凭时光斑驳,古楼,古街,古树,古庙,以及应对盗贼的地下通道一一犹在,依稀可见当年商贾云集只为三七的贸易盛世。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20世纪初,文山市柳井乡马边塘村运送三七的马帮队伍。(资料图)

柳井乡马边塘村。20世纪初,文山马帮从这里出发,把三七辗转驮运到香港。如今,伫立时光深处的“三七古道”,无言诉说着当年,文山三七在马蹄声中经蒙自、昆明,或百色、两广,或河口、越南三条三七古道,抵达中原、东南亚乃至漂洋过海到欧美的传奇历史。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朝阳初升时的文山城。(资料图)

“世界的三七在中国,中国的三七在文山”。文山,世界公认的三七原生地和主产地,全球95%的三七产自于文山,聚散于文山。三七与文山,早已融为一体,互为代言,彼此成全。

文山三七种植文化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文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料图)

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回归线上保存最为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森林。3000多年以前,文山少数民族原居民就在这里发现了野生三七,又因偶然机缘揭开三七神秘的药用密码,打开采挖三七入药为医的历史时光。明末清初,名声日盛的三七开始大量流入中原乃至海外,三七供需市场日益失衡,野生三七被采挖殆尽,野生驯化、人工种植三七被推上历史前台,成为三七生产方式的主流。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三七全株。(资料图)

老君山麓,密林之下,人工栽培的三七一片葱蓉。林下三七,把三七种植于密林之下,以最接近三七最初野生环境的方式,来获得高品质的生态三七,这是今天人工种植三七的高端路径,却是数百年前文山驯化三七迈出的关键一步。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三七种植棚。(资料图)

滴水岩村,放眼眺望,山顶森林,山脚人家,山坡上三七园和庄稼地色彩交织,意象和谐。数百年来,在文山,无数滴水岩一样的村寨以种植三七为生,种植技艺世代相传又不忘探索创新,一步一步把三七从林下迁移到田间,把零星栽种拓展到大面积种植,一步步迈进三七种植的繁盛时期。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正在晾晒的三七头子。(资料图)

文山传统三七种植工序之复杂、技艺之精细,超乎人类对于植物的想象。从选择向阳山坡、砂质壤土,到模拟三七野生环境、搭盖“三分阳、七分阴”三七棚,从以造“空”为目的的理墒打穴,到立春之前必须完成的红籽播种,从播种后一年方可进行的植株移栽,到长达三年的生长期管护,从采摘三七花、三七红籽,到采挖、清洗、晾晒三七根茎,每一道工序,每一种用材,每一个细节,皆须心怀虔诚,用心侍候,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人工培育的三七籽条。(资料图)

每年七、八月,三七伞状花序从外向里依次开放,星星点点,一片嫩绿沁人心田;采撷晾干即为茶入膳,味甘性凉,去火润肺。八月到九月,三七花迎风结籽,遇秋熟透变红,满园红起绿伏,一片热闹醉人心眼;三七红籽采后去皮晒干,即为三七种子。深秋时节,采挖三七的日子到来,三七园里,村头寨尾,乃至整个文山,所有人都会打开最美的笑脸和心情,拥抱等待三年的三七丰收。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朝阳下的三七棚。(资料图)

如今,文山三七种植早已迈入产业化发展时代,种植面积扩张到十万余亩,产量足以支撑全球对三七的需求。三七种植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种源保育,轮间套作,生态施肥,无公害防治,遮阳网大棚,标准化基地,常常是新的技术标准刚刚规范,更新的技术探索又已启程上路。

从野生驯化到种源保育,从零散种植到产业化发展,文山三七种植历史曲折而悠长,不变的,是文山对三七的执念和坚守,留下的,是三七得以传承至今、生生不息的文山智慧、文山经验、文山情怀。

文山三七药食文化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科研人员开展三七药用价值研究。(资料图)

文山三七的加工入药之道,在世代传承相守和不断创新突破之中交织前行。民国时期,昆明“开化三七庄”熟谙三七“生消熟补”之道,改进鸡油炸制三七传统技艺,首创“三七精粉”;又研制以生三七粉为主要成分的“白药母”,主医止血化瘀。其产品一时占据了整个云南三七药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开创了三七药用近代史的一个高峰。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加工包装好的三七粉。(资料图)

从更早的片仔癀,到近代的白药母,再到今天的云南白药,以文山三七为核心成分的药品数以千计,其救命于危难、赋生以健康的故事源远而流长。

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正在加工的三七汽锅鸡。(资料图)

三七宴,所有的菜品都与三七有关,是文山招待外客贵宾的最高礼遇。三七花炒蛋、三七汽锅鸡、七花八卦羹、火丝扒七根、七粉豆腐圆子,朴素平常的食材,因为有了三七元素的加入,便有了健康的味道,有了文化的底蕴。

三七为药食同源植物,三七花、三七根须,自古以来就是文山民间的常用食材。把一日三餐变成健康养生,把健康养生融入一日三餐,是三七与文山日常的相逢与交融。(张艾冰)

来源: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