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文山三七种植历史(近年文山三七的种植有哪些变化?)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1|点击次数:

文山三七,云南省文山州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明代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云南三七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1700米的地区都有种植,以文山州各县为主要产区。文山是“三七之乡”,被誉为“中药中的阿司匹林”的三七,在文山已有三四百年的栽培历史,是云南乃至中国为数不多且能够完全实施规模化、标准化人工种植,和最具产业化开发条件的中药材品种。文山三七的功效具有“生打熟补”说法,即服生三七,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治跌打劳伤有效;服熟三七(用鸡油或其他油将生三七炸黄即成熟三七),能补血强身。2002年11月08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文山三七”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三七一般都是用三七头(三七主根)磨成三七粉后使用。那么,这些年文山三七种植有哪些变化呢?今天地道三七就来给您说说。

近些年出现三大变化:

一是零星分散种植转向大户种植;二是过去普遍种植转向最适宜地区种植;三是传统粗放种植转向优质无公害的规范化(GAP)种植。逐步形成了科学化、规模化、区域化的优质三七生产格局。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三七原产地和主产区,种植三七历史悠久。过去都是一家一户的农民零星分散种植,各家的种植技术不同,种植的三七不仅产量不高,而且质量悬殊。1993年以后,文山州委、州政府积极引导三七种植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三七种植由零星小户向有经营头脑、精通种植技术、有资金保障和管理能力的种植大户转移,逐步形成了三七种植规模化。三七平均亩产得到大幅度提高,从零星分散种植的亩产不到50公斤提高到现在平均亩产1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三七质量也有较大提高,销售稳步上升。三七适宜于冬暖夏凉的气候,不耐严寒和酷热,喜半阴和潮湿的生态环境。1980年到1992年期间,由于国内外市场对三七需求量增大,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广大农民不顾当地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不管适合还是不适合种植三七都种植三七。1989年,全自治州三七种植面积达到7.1万亩,许多三七种植户严重亏损,有的甚至血本无归,使三七生产受到灾难性打击。教训使人清醒,文山州委、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科技人员对全自治州的气候、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研究,确定了三七不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和最适宜种植区,选择了文山、马关、砚山三个最适宜种植三七的县发展三七种植。2000年底,全州种植三七5.37多万亩,三个县就种植5.19万亩,占全州种植面积的96%以上;三县三七产量133.05多万公斤,占全州产量的97.97%。

​根腐病是三七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传统种植大量施用农药,造成三七污染,使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文山州发展三七无公害种植,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种植。2000年全州三七无公害种植面积5800亩,占种植面积的10.8%;按照GAP规范,搞了2000亩试验示范种植,培训技术,以便今后在全州三七种植中推广。2001年无公害三七种植面积11167亩,占全州三七种植面积的20.68%。今年种植三七5.1万亩,其中优质无公害三七栽培面积达2万亩,占三七种植面积的39%。说明:本文参照了由刘远达 、杨跃萍两位编写的内容数据,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