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偃师葡萄种植基地(丰收节看洛阳(11)—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偃师样本”)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1|点击次数:

□焦可艳 王雷

丰收节看洛阳(11)—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偃师样本”

洛阳偃师素有夏商古都、玄奘故里、丝路起点、客家祖地之美誉,现辖9镇4个街道,210个行政村、32个社区。

产业是偃师最闪亮的金字招牌。

20世纪80年代,偃师以乡镇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并迅速发展,9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现有支柱产业的雏形,曾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64位。

“坚定不移融入洛阳中心城区,奋力开创现代化偃师建设新局面。”这是偃师当前的主要目标。

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区,都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偃师的乡村振兴如何全面振兴?如何探索发展城区乡村振兴之路,有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融”入洛阳中心城区?

偃师区委书记彭仁来说,偃师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认真落实洛阳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和“4+2”重点工作,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现代农业三产融合,探索乡村文旅项目,精细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力争在农民增收、创新乡村运营、乡贤返乡创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使美丽乡村更加出彩出新,群众生活更加安居乐业,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打造“美丽城区+美丽乡村”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聚焦三产融合 培育特色乡村产业体系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

偃师地处伊洛河交汇处,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基础条件优越。

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基于一方水土,做好“土特产”文章。

偃师三大特色产业是小麦良种、鲜食葡萄、花卉苗木,偃师做优做强三大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实现上、中、下游一体,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畅通,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激发区域经济新活力。

偃师小麦,享誉全国。拥有6家500万资质的小麦种子生产企业,常年繁育基地面积在7万亩左右,每年新审定小麦新品种5个以上,外销种子2000多万公斤,河南亳都种业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省内知名小麦繁育基地,重振“偃麦”辉煌是偃师三产融合的第一步。

鲜食葡萄产业。偃师葡萄是“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偃师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发展种植户按照300元/亩的标准进行补贴,为农户缴纳葡萄种植特色保险252元/亩,与科研院所合作赋能,实现葡萄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全区葡萄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总产值达4.9亿元,成功创建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带动农户8000余户,户均增收6000元~10000元。

在葡萄深加工方面,招商引资建设了2个葡萄酒厂,年加工葡萄酒3000吨,“汉红”牌系列葡萄酒和“尚邑”牌蒸馏酒获得全国农洽会“优质产品奖”。

花卉苗木产业。偃师区黄杨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总产值4.3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有花木经济公司100余家,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35家,从业人员1.5万人,带动群众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发力方向。

偃师区获得绿色食品认证5个,偃师葡萄、偃师银条、偃师小麦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偃之有礼”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已注册产品种类45类。

全区土地流转面积30.5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6%,建成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50余家,辐射带动农户9万多户,市级以上新型经营主体146家,其中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8家、示范合作社73家、示范家庭农场3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示范合作社22家、示范家庭农场7家,组建省级产业化联合体1家、市级产业化联合体3家。

偃师出台支持在外乡贤人才返乡创业的激励政策,除享受洛阳市有关奖励政策,偃师区还按照市级奖励标准同等金额给予二次奖励,引导返乡乡贤积极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

偃师区市级以上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位居洛阳市各县(区)第一位。

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偃师立足厚重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历史遗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等,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南部山水游、中部文化游、北部民宿游”三条文旅产业发展带为引领,以夏、商、玄奘文化等为联结,以农耕研学、农文旅融合、文旅文创、民宿经济等为主要内容,科学规划偃师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上半年,偃师区累计接待游客284.77万人次,同比增长35.03%;旅游总收入9.17亿元,同比增长16.85%。

聚焦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根基稳固”

偃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瞄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以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促进乡村建设,以乡里(邻里)中心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乡村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如何抓?

规划是第一步。伊河、洛河穿境,两山为屏,造就了偃师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发展区位。偃师区按照洛阳市委提出的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要求,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智慧化运营管理,全力打造“洛阳一流全省领先”的供排水一体化“偃师模板”。

思路清,任务明。偃师积极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定需求、定清单、定项目库、定设计、拟订方案、审定方案“六定”程序,科学确定项目方案,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精准编制分布示意图和运营脉络表、任务分解表、资金筹措表、时间节点表,确保任务到村、责任到人。

截至目前,已完成160个村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共改造铺设供水管网4055千米,建成污水处理厂站32座,铺设污水管网1980千米。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里中心如何建?

群众需要什么,乡里中心就提供什么。

今年以来,偃师区坚持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高标准建设乡里中心,围绕“一老一少一青壮”持续发力,建设完善游园广场、养老托育、技能培训、文化体育、卫生服务等便民功能和公共配套设施,不断扩大服务半径,打造集聚型服务阵地,使乡里中心成为群众愿来、想来的服务中心、活动中心和交流中心。

为了持续拓宽乡里中心功能,让农民吃上“技能饭”,偃师区围绕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乡村振兴等方面,大力推行“百村万人造星计划”,实现群众技能创业、技能致富、技能增收。各村结合产业基础、自然禀赋,建设乡村运营服务中心,融入红色教育、研学旅游、电商直播等功能,打通了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邙岭镇兰庄村全村322户,其中有200余户种植黄杨,黄杨种植面积1300余亩。为更好地推动种植业发展,该村建设一体多能便民服务的乡里中心,流转土地800余亩,围绕黄杨“育苗、种植、销售”全产业链条,成立邙岭镇兰庄村股份合作社,全方位提供科技、金融保障,优化产业发展。黄杨种植户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资金支持、技术培训,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实现产业富民。

依托自治、自乐、志愿“三自”组织,坚持小切口服务,创新“公建民营”“场地换服务”等“公益+市场化”运营模式,探索以30%的商业服务项目,反哺70%的社会服务。今年以来,通过“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累计办理就医、培训、购物等服务事项600余件,为群众解决劳动就业、养老托幼等问题350余个。

截至目前,偃师区80%的行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得到规范提升,建成乡里中心114个、占比63%,年底前可实现65%以上行政村建成乡里中心。

产业发展需要钱,村居环境改善需要钱,基础设施提升需要钱……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钱从哪里来”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为破解乡村发展资金难题,偃师区不断强化金融服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建信用村186个、信用户6545户。与金融机构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协议,2023年度“惠农e贷”较年初新增770户、2.48亿元,贷款余额及贷款增量均位列洛阳第1名。

同时,用足用好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资金,争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贷款4.4亿元、洛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贷款3亿元,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数字为证,2022年,偃师区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38万元,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051元,居洛阳市第一。

锚定千亿总目标,再创偃师新辉煌!

让城市更美好,让乡村更美丽。“美丽城区+美丽乡村”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偃师样本让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