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蔬菜种植的事迹(南粤大地上,“新农人”书写丰收故事)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1|点击次数:

来源:【人民网】

梅州金柚,乳源杨桃、增城丝苗米、湛江金鲳鱼……金秋九月,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南粤大地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希望的田野上,活跃着“新农人”。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广东各地返乡环境越来越好,返乡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各地正逐渐组建规模前所未有的“新农人”队伍。

胸怀“三农”情,热汗洒沃土。“新农人”们主动学习,积极实践,拥抱新业态,借助政策、科技的发展,带领周围的父老乡亲一起,为推动广东乡村振兴、推动“粤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贡献力量。

从老农民到“新农人”

与土地双向奔赴,他们追随时代的步伐

47岁的邱安兴出生于传统农民家庭。2006年起,他开始在家乡茂名市化州市带领村民规模化种植蔬菜水稻,逐渐成为当地农业致富带头人。多年来,在他的的指导与带动下,2021年,他所在的中垌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种植大户增加了100多家,耕地流转面积达到了5.87万亩,流转率达到84.2%,均居化州市前列。2018年芋头滞销、2022年早稻稻谷滞销,邱安兴奔波于各市寻找销售渠道,最终将滞销农作物全部售出。“我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能为种植户们挽回经济损失就好。”邱安兴说。

除了像邱兴安这样“土生土长”的“新农人”,还有不少年少在外、事业有成的选择放弃多年打拼的生活,回到童年的土地建设家乡,55岁的“沙梨哥”朱郁荣就是其中一员。现在的云浮市郁南县通门镇,家家户户种植桂花梨。“在仔细研究了本地的种植条件,选择种植品种后,我从广西引种,开始以点带面种植桂花梨。”带着不断探索的新技术和新销售模式,朱郁荣带领周边村庄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一起种植,逐渐将桂花梨从刚开始的30亩试验基地,发展成了1000多亩的种植规模,年产量可达数百万斤。

“今年是个丰收年,7、8月份上市之后,不断有新老客户购买我们的桂花梨,已经供不应求了。”朱郁荣介绍,如今的桂花梨已经成为了当地“一村一品”的知名品牌,带动了桂花梨产业蓬勃发展。

从传统产业到文旅融合

在绿水青山间,他们寻找青春的价值

“一开始,我只是希望帮助父亲打理好果园。”80后创业青年李斯雅回到家乡阳江市阳春市的最初原因,是父亲的500亩马水桔销路总是不够理想。看着发愁的父亲,李斯雅在社交媒体上创办了名为“青慢农场”的品牌,通过讲述家乡农业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特色农产品,并开发了礼品装、网络零售多种形式。同时,李斯雅敏锐捕捉到了乡村研学渐渐兴起的商机,通过设计研学课程、亲子体验项目,她将接手的云山绿湖度假村打造成为了省级自然教育基地。“我相信,在广袤的乡村,必定大有可为。”李斯雅说。

“回乡做茶产业,我当时想得很简单,就是因为英红九号的行情好。实际上,我连茶叶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2015年,90后的朱东升回到有“红茶之乡”称谓的家乡清远市英德市,面对铁溪村种植失败的砂糖橘,带领乡亲们种起了“英红九号”茶叶,尝试完成经济作物转型。经过多年研究实践,朱东升的茶园扩大了面积,茶叶做出了品质,吸引了大批茶友前来喝茶、游玩。茶园民宿应运而生,将本地人在山水之间得闲饮茶的日常生活与旅游结合,建成疗愈身体、精神的“世外茶园”。

从80后到90后,新生力量已经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到主力军。据《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开始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崭新力量。在“新新农人”涌现最多的地区中,广东省排名全国第二,数量达到1.1万人。

“看,这就是我种的稻田!”在广东肇庆封开,95后的“新新农人”黎颖钧将青春的种子播撒在了贺江碧道旁的稻田里。回村后,拿过父亲的接力棒,操作着无人机和农用拖拉机,穿梭在约500亩的水田里是黎颖钧的日常。“江水碧波荡漾,山川连绵,两岸竹木繁茂,在这里,村民们纷纷建起了农家乐、小卖店。”黎颖钧介绍,如今,小村庄形成了集规模种植、观光旅游、采摘销售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模式,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从60后到95后,改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扎根基层、不断追求家乡新发展的初心。如今的广东,正值乡村发展好时机,这些“新农人”“新新农人”将在广东不断涌现,不断书写更多丰收的故事。

(责编:朴馨语、张永生)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