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香樟树苗种植方法(探索“三子一壳”种植新模式,樟帮之路迈进“新五年”)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1|点击次数:
探索“三子一壳”种植新模式,樟帮之路迈进“新五年”

吴城乡塘下村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江西省樟树市吴城乡塘下村,油绿的枳壳树绵延于丘陵之上,一眼望不到边际。树上挂着的枳壳小果,承载着农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2017年种下的小树苗,历经了五年成长,遭过旱受过冻,今年7月迎来了小收获期。而真正的丰产期,需要再等待两年。枳壳树之间,套种着吴茱萸、黄栀子、车前子、瓜蒌、皇菊、绞股蓝、重瓣玫瑰、钩藤、桔梗、夏天无、麦冬、知母等短周期、高收益品种。在枳壳种植漫长的7年等待期,套种可以为投资企业与入股的农户们提供一些经济收益。

樟树所产枳壳,早在北宋元丰(1078-1085)年间就已作为贡品,供宫廷御医使用。加上吴萸子、黄栀子、车前子,被称为“三子一壳”,是樟树极具代表性的道地药材。今年樟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77万亩,已超前完成了五年规划目标(45万亩),形成多个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如G5333沿线万亩枳壳基地,义成千亩栀子基地,洲上乡千亩车前子基地等大型道地药材种植基地。

“国家重视中医药发展,鼓励政策频发,产业迎来空前发展契机。樟树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超出了预期,中药材种植面积超前完成规划目标。中医药产业已定位成为樟树市发展的首位产业,政府把所有资金、资源向首位产业更加聚集。”樟树市委常委、樟树市政府副市长罗明琍告诉新京报记者,樟树的中医药产业链日趋完善,从中药材种植到中药相关产品研发、生产、流通等全产业链环节已形成。今年,樟树市人民政府提出“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奋进之年”,新的五年规划已经开始制定,将在中药材溯源、人才引进与培养、招商引资等多个方面发力。

创新“541”,探索中药材种植新模式

凭借通江达海黄金水道之利,樟树自古以来皆是通衢要津、工商闹市。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樟树四季分明,植被生长茂盛,药材资源丰富,占《神农本草经》所列本草之2/3,多种道地药材畅销海内外。

如今,作为中医药产业最上游的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樟树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点细分产业之一。樟树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年推进”的原则,提升道地药材“三子一壳”品牌影响力,强力推进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吴城乡塘下村,有着1.1万亩富硒中药材种植基地,是樟树两大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这里由江西梦达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38亿元创办,横跨9个自然村,辐射3个村委会,带动群众3000余人,解决就业岗位500人以上,农民收益远超传统农作物收益。

更具代表性的是,这片万亩种植基地创新性地采用了“541模式”,即农户+公司+合作社,由企业全额投资,农民以30年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负责衔接企业与农户相关事宜。运作模式是“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资金、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按股分红。基地产生经济效益后,经三方核算,投入成本归公司,纯利润由农户、企业、合作社按5:4:1的比例分成。

“江枳壳种植周期长,前五年不挂果,企业投入很大,如果还采用传统的土地流转模式,企业、‘老表’、村委会三方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不是最优模式。”吴城乡党委书记刘娟表示,与梦达实业谈合作模式时,经历了多轮讨论。如果采用土地流转模式,企业除了基础设施建设、果苗采购、土地整治等费用外,还需要每年掏20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费,前几年没有收益,企业资金压力太大。对于当地农户而言,企业资金吃紧,2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也不一定能保证,而夹在中间做协调工作的村委会更是一分钱拿不到,没有动力。“541模式”则将三方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农户之所以比例最高,是因为他们拿出了命根子——30年的土地使用权,加上樟树市政府对中药材种植还有1000元/亩补贴,这部分算到了农户投资中,最终会给到企业。”刘娟表示,由于是新兴模式,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企业等经过了多方讨论,最初持怀疑态度的农户也逐渐接受了“541模式”。

在这个全新模式中,除了分红,农户还可以通过套种其他品种增加收入。因为在江枳壳初种期,树苗较小,树与树之间有面积可以供农户套种,示范基地会带领农户根据季节轮作。套种还能省去基地除杂成本,一举两得。此外,农户还能在基地参与中药材种植管理来赚取收入,包括剪枝、施肥等,男人100元/天,女人80元/天,优先雇用贫困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

“2017年至今,熬过了最艰难的初种期,去年通过卖枳实(小枳壳),已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今年应该可以有分红了。”刘娟说道。

除了吴城乡的试点外,樟树全市都在大力推行“农户+企业+合作社”及“541”利润分配为主的发展模式,建立起中药材种植企业与农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助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罗明琍表示,土地流转模式最开始会比较“清爽”,但实施过程中会有些问题,比如土地流转后农户参与度不是很高,收入也不是很高,企业管护困难更多。“541模式”已从农户不太理解到现在的支持,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种植面积超万亩。

规范道地药材种植,挖掘潜在新品

为了鼓励中药材种植,樟树市还相继出台了《樟树市实施“中国药都”振兴工程推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试行办法》《关于振兴“中国药都”重振千年雄风 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二十条意见》《樟树市加快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升道地药材“三子一壳”品牌影响力,全力打造规范化中药材产业链,培育中药材品牌,形成以樟树为中心,辐射周边、带动全省的种植格局。

在规范道地药材种植上,政府引导药农按照药材习性,制定生产操作规程,从种苗选择、定植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到采收、炮制、储存等各个环节上进行标准化生产,保障药材质量。严格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管理,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尽可能施用无害化处理后有机肥和中药材专用肥料。农药以高效低毒生物药剂为主,严格控制农药的用量、频次和采收安全间隔期,严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罗明琍常委表示,近年来,樟树市中药材种植紧扣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中医药强省战略、“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全力推进中药材种植,促进了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及药都振兴明显效果。

截至目前,樟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50.77万亩,有万亩基地2个,千亩基地45个,百亩基地178个,种苗基地6个。种植有“清江枳壳”22.27万亩、樟树吴茱萸4.2万亩、樟树黄栀子4.3万亩、樟树车前子2.8万亩、樟头红1500亩,其他蔓荆子、金银花等十余个品种17.2万亩,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药争春”的中药材种植大好局面,种植面积在江西省县级市排名第一。参与农户2.86万户,农户年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2021年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园项目,已成为江西道地药材主产区,是全国中药材的传统主产地和重要集散地。樟树的“三子一壳”中,除了车前子还在申请外,其余三种均已经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种。

樟树市还在重点发展樟头红陈皮、九牛草等新品种。罗明琍介绍,九牛草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院士在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时发现的品种,濒临绝迹。据文献记载,九牛草生长在高安与樟树一带,是艾草中最好的等级,此前用来进贡。目前,九牛草已经在樟树成功野生驯化,樟树不仅承担了前期驯化,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在江西成立分院,由樟树市委市政府拨款2亿元支持前期研究工作。“我们做了一些试用产品,出产的是黄金绒,配合热敏灸技术,对比普通艾草,九牛草疗效更好,非常珍贵。”罗明琍表示,湖北蕲春的艾草产业规模超200亿元,樟树对九牛草这个品种非常有信心。

针对樟头红陈皮,樟树也正在申报“樟树樟头红”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支持企业研发、注册商标、申请专利,加大对名牌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打造樟头红陈皮产业。

“我们前五年的精力主要放在了规模提升上,现在要打造高品质、高标杆种植基地,要求大的种植基地建立药材种植标准,全市形成了一张网,把各个基地的信息统一到系统平台,形成可追溯数据。”罗明琍表示,2023年开始,樟树市中药材种植产业将由以往的注重面的扩张,向注重质的提升方面转型升级,着力稳定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提升中药材品质。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全国中药材一流品牌。

探索“三子一壳”种植新模式,樟帮之路迈进“新五年”

“樟帮”中药材炮制技术展演。

布局精品樟帮药,政策鼓励古法炮制技艺传承

让樟树最负盛名的,是其“中国药都”的美名。经过180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从摆药摊、设药墟,发展成药市、建药都,樟树药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药材交易、药材炮制、药膳、药业信仰等风俗,并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药帮之一——樟树药帮。樟树的药师、药工、药商走遍全国药材产地,采集、选购品质上乘的药材原料运回加工,使得樟树的药材品种齐全,质地精良。“重道地、明鉴别、善炮制”,樟树一直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以其特有的药材生产、加工、炮制和经营闻名于世。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樟树规划了新的中药材交易市场。2021年,樟树药交会成交额超200亿元;2022年9月上线云上药交会后,樟树药交会线上线下成交量增至超300亿元。

作为我国南方的药材集散地和加工基地,樟树无论是在药材的识别、选择、炮制、制剂,还是贮藏保管,樟树药都有诸多独到之处。樟树炮制的中药饮片形、色、味、效俱佳,樟帮优秀的药工,可以将一寸白芍切出360片,雪白透明,轻轻一吹飞上天;樟树制作的中成药,剂型多样,门类齐全。

“樟树市政府非常重视樟帮中药材炮制技艺的传承,每年会组织对老药工、学徒工进行考核。”樟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干部孙立告诉新京报记者,近几十年来,机器设备大量引入,对古法炮制技艺有了一定冲击。为了传承樟帮中药材炮制技艺,政府设置了优惠政策,鼓励传帮带,对老药工给予1800元/月的补贴,学徒工则是1200元/月。老药工负责教导好学徒,学徒工要求每个季度要学习90个学时,并接受考核。

孙立表示,樟帮中药材炮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目前正在引导将传统技艺延伸到现代生产中。今年,已有28家企业的580多位药工申报了樟帮传承班,经过一系列考核认定合格后将获得扶持。“每年考核难度会拔高,让他们把技艺真正学到手,过几年这些学徒也可以独当一面成为樟帮中药材炮制技艺传承人。”孙立说道。

在政府鼓励之下,樟树的中药饮片企业也设立了传承班。在樟树市中药饮片代表企业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齐堂”),董事长袁小平就是樟帮中药材炮制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天齐堂办公室主任廖文俊介绍,为了鼓励樟帮中药材炮制技艺传承,企业内部设有樟帮中药材炮制传承中心,公司也会对参加樟帮中药材炮制技艺培训的员工有相应激励。去年,天齐堂有77个人申报了樟帮传承班,最终录取72人。

当地企业也在为樟帮中药材炮制中药饮片纳入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标准而努力。

“2020年新版《药典》发布后,樟帮中药材炮制技艺品种因不符合药典要求,导致无法销售,因此各中药饮片龙头企业都在努力将樟帮中药材炮制品种申报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标准。江西有142个樟帮中药材炮制技艺品种在制定标准,只有纳入了标准后,才能生产销售,在市场流通。”天齐堂项目部经理杨迎表示,公司已经向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了80余个品种,其中39个批复下来由天齐堂负责。除此之外,还有庆仁中药等其他多个樟树中药饮片企业也在申报。

补齐中医药工业短板,吸引百强中药企业进驻

在中医药产业的深加工层面,政府鼓励企业以“三子一壳”为主要原料,开发深加工产品,对于研发成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从广东来樟树发展的谢东贤创办了樟树市江枳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联合全市16个乡镇的16个枳壳合作社,形成樟树市江枳壳种植专业合作联社,采用“五统一分”模式,带动3000余农户参与枳壳种植,并与扬子江药业、太极集团、仁和集团、天齐堂中药饮片公司等10多家企业开展了对接合作,实现了枳壳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产业链发展。

与此同时,谢东贤也在研发枳壳衍生产品研发与精深加工,以提高附加值。“我们已经规划启动枳壳的衍生产品研发工作,截至目前已研发出四大类20个品种,包括枳壳发酵产品——酸橙(枳壳)发酵液(酵素)、枳壳陈皮、外用消字号产品等。”谢东贤介绍,公司还在进行濒危药材的扩繁与精深加工,主要以冷背药材(即稀缺药材)为主进行开发,包括十万错、南非叶、七叶胆等多个野生品种被成功驯化,同时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

“樟树市重视道地药材种植,也设立了很多学校培养中医药人才,还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整个中医药产业。”在樟树市另一家代表性企业纳弗堂董事长郭志武看来,樟树的中医药产业政策好,在逐步完善中医药产业链,产业布局合理,集聚效应强,营商环境也好,加上江西省对樟树市的中医药发展非常重视,樟树市的中医药产业一定会厚积薄发。纳弗堂的核心产品已经从中药饮片生产转向价值更高的中药配方颗粒,已有30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药监局备案。公司已与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计划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研发产品,向国际市场进发。

樟树市委常委、樟树市政府副市长罗明琍介绍,樟树市的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共有30家,有以仁和集团为首的10余家中成药生产企业,以纳弗堂为代表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以天齐堂为代表的中药饮片企业等,在江西省(67家)占比超40%,这30家企业的产量更是占全省产量的约80%,其中资产上亿元的企业超10家。其中,仁和药业是樟树市中药精深加工的龙头上市企业;纳弗堂的中药配方颗粒产量也在全省排第二位。50多家保健食品企业年产值近百亿元,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膳食营养补充剂等产品种类丰富,让樟树市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保健食品产业聚集地。

中药流通同样也是樟树的强项。作为国家17个专业中药市场之一,樟树市有53家中药流通企业,其中4家为全国商业百强企业,分别为仁翔、五洲、江中九州、康力,流通产业规模保守估计超两百亿元。

不过罗明琍坦言,中医药工业依然是樟树的短板,全市中成药精深加工企业不多。尽管樟树历经多年发展,中药产业发展氛围有一定吸引力,近几年政府也出台了引进中药百强企业的优惠政策,引进了一些企业,但总体规模不大。罗明琍表示,樟树市将通过更多鼓励政策,吸引中药百强企业进驻。

探索“三子一壳”种植新模式,樟帮之路迈进“新五年”

采摘黄栀子。

【对话】

新京报:樟树中药材种植方面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樟树市委常委、樟树市政府副市长罗明琍:种植方面,还需要打造高品质、高标杆基地,种植大数据也有待完善。最重要的环节是,种植、生产出来的中药材需要标准化,这与我们种植端的大数据息息相关,也是种植端需要突破的瓶颈。在大的种植基地,我们要求企业建立药材种植标准,全市也形成了一张网,把各个基地的种植数据统一到一个系统平台,形成种植端可追溯数据。建立起种植端大数据后,再链接精深加工及流通数据,便可以实现中药产品溯源。如果要形成类似于药品监管码的体系,从种植端到精深加工再到流通,整个链条上的数据量会非常庞大。

新京报:要实现中药产品全程可溯源,面临什么困难?

罗明琍:目前国家对中药材农残控制非常严格,如果种植基地要实现有机种植,数据可溯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挑战不小,但市场上又没有体现出优质优价,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直接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政策方面,虽然我们为建立溯源系统的中药材种植企业争取了一些补贴,但并不算多。樟树市正在推进这项工作,争取五年内形成一个“樟树标准”。

除了企业外,这项工作也需要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进行推动,并涉及多个部门参与,目前江西省还没有从上到下形成一张网,缺乏全省标准和平台,这导致我们的数据只停留在种植端,没有到加工、流通环节,尚未形成一条信息链。这不是樟树单方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在向江西省有关部门呼吁,建立起全省一张网,提升江西道地药材的标准,并实现中药材的优质优价。

新京报:您提到中医药工业是樟树的短板,制约原因是什么?

罗明琍:虽然我们的招商引资政策可以与一线城市相比,但樟树毕竟属于县一级城市,在人才引进尤其是高端人才引进上依然面临困难。而中医药属于生物医药专业,对人才依赖很大,尤其是高端人才。在对企业的调研中,企业依然在说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人才短缺问题,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不过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樟树在面临。要引进高端人才,就要舍得花重金,我们一定要把樟树的中药产业做强,让人才来了以后有好的“土壤”才愿意留下来,高端人才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企业平台很关键。如仁和药业,虽然扎根在樟树,依然能吸引一批优秀人才。

新京报: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樟树市有什么发展规划?

罗明琍:2017年开始,樟树出台了招才引智五条政策,并不断修订,“新五条”对每个层级人才都有不同的招才政策,近五年引进了2000多名本科以上人才,主要集中在中医药产业。针对初级、中级、高级技工认证,政府都有奖励政策,鼓励认证。人事部门还会针对产业急需人才,如检验技术人才,组织企业申报,帮助企业培训急缺人才。今年9月,樟树中药职业学院将开始招生,首批“中专+大专”招生规模8000人。另外,我们引进了江西师范大学健康产业学院,可以实现本科、研究生、博士的人才培养,以产教结合的方式培育人才。

新京报:樟树的中医药发展对周边的辐射和影响如何?

罗明琍:樟树市中医药发展对周边的影响特别大。江西是中药强省,中药工业产业在全国排前几名,主要聚集于南昌、宜春、赣州、抚州、樟树等,樟树周边的吉安峡江、新干形成了小的产业集聚区,这些地方很多都是樟树人创办的企业。从历史上的“一个包袱一把伞,出门当老板”的这种文化走出去,樟帮人不仅仅在江西本地,还走入了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这些地方很多做药人都是樟树走出去的。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卢茜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