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种植名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40年不忘初心,促成科技兴农)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4|点击次数: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40年不忘初心,促成科技兴农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10人当选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也是其中的一员。2009年,本报近距离曾刊发整版人物特稿《赵亚夫退休官员七年带着穷村致富》。现重发此文,向40年不忘初心,促成科技兴农的他致敬。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40年不忘初心,促成科技兴农

能在镇江采访到赵亚夫是赶巧,他正在准备6月底的四川绵竹之行。从去年7月开始,这已经是赵亚夫第8次到灾区。四川地震发生之后,包括赵亚夫在内的15人的援建团队,在绵竹市因地制宜,建立了高效农业示范园,帮助当地的农民养猪,种植草莓、李树。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这是曾经风行茅山的赵亚夫的理论,如今,它也深入到很多灾区农民的心中。对于有效提高绵竹市农民收益,赵亚夫非常乐观。他的团队有信心在4年之内,把接受援建的农民的收益提高到目前的10倍左右。

从茅山到四川,这条“实现农民富”的路,赵亚夫已经走了很多年。

2002年,这位到了退休年龄的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主动来到了镇江最穷的村子:戴庄村。短短7年时间,这个“疯狂”的老头从推广有机稻、有机桃开始,把戴庄农民带上了致富新途。他为戴庄设计的发展路线,被称作“戴庄模式”,不仅引发国内外农业经济专家的关注,还把戴庄村的经验推广到了整个镇江茅山地区,惠及100多万农民。

“他用一颗紧贴农民的心,用一双扎根田地的脚,用一个实用科技装备的脑,用一双放眼世界的眼,矢志不渝,成为开启山区农民致富大门的金钥匙。”去年,赵亚夫被评为“CCTV2007年度三农人物”,组委会给了他如上评语。

与一般退休官员不同的是,赵亚夫从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下来后,开始的是另一场奋斗,和另一种耐人寻味的人生。

“退而不休”去了最穷村庄

从村民杜中志的家门口向外望去,戴庄被深深浅浅的绿意包围着,“越光”水稻的嫩苗微颤,桃树上的桃子青涩中透着玲珑,觅食的鸡不时发出咕咕的声响。7年来,杜中志家的年产值,从2万元提高到了十几万,翻了三番,这几乎也是所有戴庄农家的收入增幅。

赵亚夫帮助他们实现了这一切。

2002年,已到退休年龄的赵亚夫,因为是专家和名人,面临多种热门选择,可以到大专院校做导师,也可以到科研院所当学科带头人,还可以到各种学会、协会当“会长”、“主席”等等,但他却向市委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去镇江最穷的茅山老区一个村子,帮助农民富起来。

事实上,早在1996年,组织上就决定提升他担任江苏省农科院院长。赵亚夫却找到组织部领导说:“新岗位尽管是组织上的提拔重用,但不合适我。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我想做的事还没有做完。”

他要为广大贫困农村探寻一条实实在在的脱贫致富之路。他要到最穷的村子去!

他和农科所的工作人员几乎是抱着“运筹帷幄”的豪情,为戴庄做好了发展规划——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机农业,具体地说就是推广种植有机“越光稻”和有机桃。

但迎面遭遇的却是农民们的冷眼。一开始,赵亚夫同村干部商量召集村民开动员大会,通知下去,从上午8点一直到10点半,才来了7个人。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农科所来推销苗木、化肥、农药来了吧?”

“就是来一个人,动员会也得开。”赵亚夫开始对农民们讲授种植有机“越光稻”、种植有机桃和成立有机农业合作社的设想。但是,到下午进行技术讲座的时候,来听讲座的农民只剩下两个。

“就是来一个人,这个技术讲座也要讲。”还是这句话。赵亚夫说完就开始安好幻灯机,给两位农民讲课,演示着自己精心制作的幻灯片。

这一天结束后,赵亚夫一直沉默不语。同行的司机看不下去了:“赵主任,您都这么大年纪了,何必找这个罪受!”

赵亚夫不顾农民的不解和周围人的劝阻,几天后又集中了几位村民,向大家讲解有机农业的意义和种植方法,一遍遍保证:“我们向试种的农户免费供种苗、免费供肥料、免费供技术,不管收成好坏,每亩以1200斤水稻市价保底,低于这个数量,我们补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有几位村民动心了。村民杜中志第一个站出来:“赵主任,这个稻,我种了!”赵亚夫激动地当场握住了他的手。

赵亚夫手把手地帮助杜中志插了1亩6分“越光稻”秧苗。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超稀植”技术,村里的人都议论纷纷:“秧苗有插这么稀的吗?这能收几斤稻子啊?”

杜中志看着稀稀拉拉的稻苗,不免心里发慌,又被路过的村民不时“打击”,心头一急,就想起身拔掉“越光”,重种杂交稻。

赵亚夫听说后,急急忙忙找到杜中志说:“千万不要毁田,你按照我的方法去管理,要是没有收成,我按常规稻子的产量一粒不少补给你。

看着眼前这个年过花甲、两鬓斑白的老人,杜中志心软了。“人家是个市一级的领导,又这么一大把年纪了,不计报酬、不辞辛劳,经常奔波上百里到自己的田里指导,图什么?自己要是毁了稻田,怎么对得起他?”他决心“赌一把”:就是收一把稻草,这“越光”稻也不能毁!

经过了这么多折腾,1亩6分的“越光”稻才算留了下来。此后,赵亚夫无数次跑到杜中志的稻田里照料,眼见田里的稻苗一天比一天长得高,杜中志也越发喜上眉梢。

收获的季节终于到了,1亩多田收了700多斤“越光”稻。别看这产量不算高,加工出来的大米品质却极好,一斤就卖到了8元钱。杜中志尝到了甜头,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成,也开始跃跃欲试。第二年,戴庄村一下子就有20多户村民争种“越光”稻。

后来,赵亚夫又让杜中志种“有机桃”,虽说有了“越光”稻的成功,杜中志心里还是嘀咕:“桃树至少得三年才挂果,如果弄不成,三亩田耽误三年可不是小数目。”但是他最终硬着头皮,种了三亩“有机桃”。

熬过了三年,出乎杜中志意料,收获的“有机桃”每斤竟然卖到了8元钱。心满意足的杜中志告诉记者:“往后赵主任就是让我种砖头,我都会种!”

“越光稻”、有机桃的推广迅速开展,戴庄村的发展也逐步走上了轨道。以戴庄为核心,赵亚夫设计建立了“茅山丘陵有机农业圈”,把江苏省丘陵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今天的茅山,丘陵山峦间到处是树木、瓜果、庄稼,清澈的溪水从田间流过,漂亮洁净的农舍点缀其间。目睹眼前的一切,赵亚夫知道,20多年前他在日本爱知县渥美半岛山坡上播下的希望,已经在戴庄落地成金。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40年不忘初心,促成科技兴农

“东瀛取经”打造草莓之乡

每年春天草莓上市的季节,都会有大量的游客来句容“现采现吃”。今年这一季,记者也跟随游人来到这里。令人们赏心悦目的,除了遍地的草莓,还有错落在句容乡间的一座座漂亮小楼。这是茅山农民致富之后建起的新家,他们把小楼称作“草莓楼”。

从草莓到“草莓楼”,要从1982年的初夏说起。那一年,41岁的赵亚夫刚刚上任镇江农科所所长,带队来到日本爱知县,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最初的研修方向是稻麦栽培。有一天,他却无意中发现了这里品种优良的草莓。赵亚夫敏感地意识到,同样是丘陵地带,草莓可以成为茅山人脱贫致富的捷径。

第二天,赵亚夫找到自己所在农场的主人近藤牧雄,表示要加修草莓的露天种植技术,为此,他愿意给近藤牧雄当草莓工。这种“烧香拜佛”式的虔诚,深深打动了近藤牧雄。他于是在自家的农场上划出来二分土地,专供赵亚夫做露天草莓栽培试验,还给赵亚夫介绍了爱知县园艺研究所蔬菜研究室的伊藤克己先生。

赵亚夫一边管理草莓大棚,一边做露天种植草莓试验。大棚草莓采摘的时候,他清晨四五点钟就得起床干一上午活儿,下午到10多公里之外的园艺研究所学习,晚上还得整理技术资料。

一年之后,赵亚夫圆满完成了研修。伊藤克己先生被赵亚夫“为了让父老乡亲富起来”的精神感动,破例赠送给赵亚夫20棵脱病毒草莓原种——“宝交早生”新品种草莓苗。赵亚夫抱着20棵草莓苗,像普罗米修斯高举着天火一样,从日本回到了故乡茅山。

在他的精心抚育下,这20棵小苗变成了6000多棵种苗。赵亚夫开始盘算给这些种苗找个立脚点,先点上种植,再大面积推广。

他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句容县白兔公社解塘村。这个村地处丹阳、丹徒、句容三县交界处,具有强辐射力,是一个理想的“点”。

抱着草莓苗,赵亚夫和农研所的同事们兴冲冲地来到解塘村。村干部召集来了一些村民听赵亚夫介绍草莓种植,结果很多人连“草莓”是什么都不知道。赵亚夫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赵亚夫带上同事,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村民们还是毫不领情。他请来公社领导,劝说村干部先带头试种,并承诺免费供种苗、供肥料,进行技术指导。“如果种砸了,我个人赔!”

有个农民回家拿了录音机,让赵亚夫把“承诺”重说了一遍,全都录了音,说是要秋后兑现。村干部这才勉强答应试种草莓。6000多棵草莓苗,村干部家种不完。赵亚夫又找到很“讲义气”的村民笪白云,苦口婆心说服他种草莓。终于,有10多户农民同意试种露天草莓。

赵亚夫的“诺言”,像草莓的根须,先在解塘村扎下了。

为了保证草莓种植成功,赵亚夫吃住在小村,昼夜守护着。到了5月,九个试种小区共收获了600多公斤草莓,每亩效益600元,比常规农作物增收两倍。到了1987年,白兔镇露天草莓种到了7000多亩,农民的钱袋子终于鼓起来了。

接着,赵亚夫又试验成功了大棚草莓。

2003年,句容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草莓之乡”。此后,赵亚夫又帮农民成立了“草莓合作社”,还发明了“一亩田+两头羊”的草莓种植方法

2005年,村民王柏生家的草莓亩产高达6000斤,3亩多草莓,一年净收入将近9万元。

今天,这样的产量对句容“草莓户”来说已经不算“惊艳”,拥有自己的“草莓楼”也不再新鲜,当贫困已成往事,他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许。

“点石成金”荒岗变成桃园

离开戴庄,车子开往“姐妹桃园”。看到公路旁的指示牌,汽车拐进了岔路口。

这哪里是什么路,只不过在地面上用小石子铺了1米多宽,汽车擦着两旁的草木往里开。丘陵地带地面忽高忽低,坐在车上感觉像船在波涛中颠簸。

这条通往“姐妹桃园”的两公里“路”,赵亚夫曾无数遍徒步走过。

2003年的初春,桃园的主人王巧娣还在句容黄梅镇水泥厂当化验员。当时厂里的生产极不稳定,时常裁人,王巧娣每天都担心不已,她才四十来岁,又没有什么特长,如果被工厂“精简”回家,不知道要靠什么养活自己。

在王巧娣每天上下班路过的大卓村附近,有许多岗坡地一直荒着。她过去从来没有留意过这些岗地,直到从妹妹那里听说了赵亚夫的故事,才起了开垦岗地搞种植的念头。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妹妹,在电视台工作的妹妹很支持她,准备请赵亚夫来帮忙。王巧娣很是怀疑:赵主任和我无亲无故,会帮忙吗?

但是很快,她就接到妹妹打来得电话:“我和赵主任联系好了,要过去看看那岗地。”第二天,妹妹就陪着赵亚夫来到了王巧娣家。

荒岗坡离村子两公里远,当时连条小路也没有,车辆自然也就没法进出。赵亚夫只能一步步向岗坡上爬。看着六十多岁的老人两鬓斑白,大汗淋漓,王巧娣心底涌起一阵感动。赵亚夫观察了地形,又用铁锨挖起土,在手里磋磨着精心细察,最后肯定地说:“可以种桃树。”

王巧娣承包了这一块岗坡。3月,赵亚夫特地赶来,手把手指导王巧娣栽下了第一批桃树苗。

一个月后,桃树苗的枝干上终于鼓起了芽苞,把王巧娣高兴得连蹦带跳的。

“唉,奇怪了,怎么有一片树苗的枝头没有动静?”刚有些放松的心情,一下子又落到了谷底。王巧娣焦急地拨通了赵亚夫的手机,赵亚夫安慰她说:“别着急,明天我就过去看看。”

第二天,赵亚夫果真来了,还带来一个日本专家。

在桃树下,赵亚夫跪在地上,扒出泥土,仔细观察根部情况:“这些桃苗的根部得了病,所以没有生出芽来。”他告诉王巧娣如何处理。

年迈腿疼的赵亚夫跪在地上给她讲技术的情形,王巧娣至今没能忘怀。

冬天到了,桃树落尽鲜绿的叶子,只剩下繁密的枝条。听说桃树需要剪枝,王巧娣不懂该怎么剪,心里犯难,又给赵亚夫打去电话。

冒着呼呼的寒风,赵亚夫来到王巧娣的桃园,拿着冰凉的剪枝钳教王巧娣如何剪枝。王巧娣的手冻得直抖,想劝主任别剪了,自己也趁机暖和一下。看到赵亚夫冻红的双手和认真的眼神,她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跟着学起来。

转眼春天到了,这对桃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如果管理不当,将直接影响今后桃子的产量和品质。可是,当时的王巧娣却浑然不知。

夜里,赵亚夫的电话打过来了:“小王啊,这几天有雨,明天一早要把花蕾疏掉。”

有一天,赵亚夫跟王巧娣约定第二天来给她的桃树“体检”。不巧,当晚下起了大雨,到第二天早晨都没停。“雨这么大,赵主任不要来才好”,王巧娣嘴里正念叨着,一抬眼,却看见山脚下有一个人影,他披着雨衣,脚蹬雨靴,踩着泥泞,吃力地向桃园走来。王巧娣连雨伞都忘记了撑,冒着雨急忙向赵主任迎了过去。

……

在赵亚夫事无巨细的照料下,现在“姐妹桃园”已经收回了承包成本并开始盈利。记者到达桃园时,王巧娣正在摘桃子,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绽满笑意。30亩的桃园,今年预计产量6万斤左右,产值可达30万元。日光下,圆润健康的“日川白凤”桃和王巧娣爽朗的笑容相映成趣。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40年不忘初心,促成科技兴农

“万山红遍”创建示范园区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是赵亚夫有名的理念之一。2005年10月13日,这句话再次被提起,听众不是别人,是胡锦涛总书记。正在视察“万山红遍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胡锦涛很高兴地说:“这个办法很好,希望把农民带好,走共同富裕的路。”

来到胡锦涛视察过的这个“科技示范园”,记者从大幅的照片中见到了以上情节。

科技示范园是赵亚夫独创的推广有机农业的方式。“总书记的赞扬,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我们这条路没有走错!”赵亚夫感慨。

在解塘村推广草莓时,赵亚夫采用的是“培养示范户”的方法,先选一户两户,播下星星之火,继而形成燎原之势,他称之为“先点亮一盏灯,再照亮一大片”,这个方法成功地推广了草莓,是赵亚夫的第一篇得意之作。

后来,由于需要推广的项目太多了,需要铺开的范围太广了,再加上种植业的周期都是以年为单位,如果还是按照老办法行事,速度太慢。

经过一阵思考,赵亚夫决定搞“科技示范园”,就是由农科所租上一块地,把所有需要推广的作物都种植在科技园里,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赵亚夫把这个设想说给所里的科技人员听,大家都说好。

1996年,“万山红遍农业科技示范园”在白兔镇建成,园内种的都是瓜果菜粮的优良品种,示范园的大门天天对农民敞开,农民可以随便进园看,随处跟着学,随时跟着干。科技园的名字典出毛泽东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唱和了赵亚夫当年从箕轮町引进草莓时的憧憬。

“把失败留给园区,把成功教给农民。”——这是赵亚夫给科技园定的“园训”。科技示范园吸引了茅山众多想富裕的农民,最多的时候,一年接待了1万多人。

如今白兔镇的这个示范园,已经由农民张冬才接手管理,示范园每年能够创造120万左右的产值。“示范”作用辐射1500亩土地上的大约5000多个农民。张冬才说,示范园秉持一贯的“示范”义务,对所有有需要的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不收取任何费用。

以“万山红遍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基地,赵亚夫又亲手建起了后白、戴庄、磨盘等5个农业园区,形成了绵延10多公里的高效优质应时鲜果产业带,赵亚夫把这些科技园一致命名为“万山红遍”。

为了让茅山万山红遍,赵亚夫就像一个最普通的老农,每天都荷锄戴月,奔波在茅山之上。而像张冬才这样的茅山大地上最早的一批“示范户”,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赵亚夫。

2008年10月,经赵亚夫发起,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茅山百事特鸭业有限公司、万山红遍农业园、柏生草莓专业合作社、老方葡萄合作社、二圣砂梨专业合作社和句容市供销合作总社7家实体联合组建了“句容市赵亚夫农产品专业合作联社”。

赵亚夫说:“联社的创建,就是为了把句容的现代农业和优质农产品与沪宁线高端消费市场对接,以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为工作重点。”解决了产量和质量的问题,赵亚夫开始致力于农产品的销售,目前联社已在镇江城区开设了优质农产品直销专柜,并正在南京、上海、苏州等重要城市开设连锁分店,茅山大地的优质农产品,将搭上南来北往的销售渠道传扬出去。

从草莓之乡到姐妹桃园,从“戴庄模式”、科技示范园再到农业合作联社,赵亚夫在茅山大地的论文还在继续。

作者:本报通讯员李春雷 实习生钱蓓 记者 朱斌

编辑:赵征南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