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徐州甘蔗种植(宋朝伴随着经济繁荣出现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4|点击次数:

宋朝是社会经济获得迅猛发展的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户口的增加,垦田面积的扩大,耕作技术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增多,促使农业取得空前的发展,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宋真宗朝后,“承平既久,户口岁增”,至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已两千万余户。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南宋境内仍有1260万户。同时,垦田面积也不断扩大,广大农民因地制宜,开垦了大量圩田(围田)、梯田(山田)、淤田、沙田、葑田(架田)等。北宋时,引进籽满粒大的天竺绿豆;南宋初,还从北方引进西瓜。

耕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深耕细耙外,育秧、灌溉、粪肥、中耕管理、换茬等,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面积日趋扩大,南宋时,植麦面积迅速扩大,促使冬麦和晚稻两熟制得到大面积推广。

宋朝伴随着经济繁荣出现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出现了茶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主要从事商品生产。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叶。两广、福建、两浙、川蜀是著名的甘蔗种植区,福、明(今浙江宁波)、广、汉(今四川广汉)、遂(今四川遂宁)5州都有许多“糖霜户”,生产蔗糖和冰糖。棉花(吉贝、木棉)的栽培区逐渐向北扩大。北宋至南宋前期,植棉区限在广南和福建路。南宋后期,随着全国气温的升高,植棉区北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矿冶、纺织、造纸、制瓷、造船等部门,在原料采集、生产技术和产品种类、数量方面都有显著的进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了前代。独立手工业者也较前代增多。

采矿冶炼业的发展为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宋初,各地有矿冶201处。英宗时,增至271处。神宗时,发展到顶峰,年产铜730余千克;年产铅增至460万千克、锡116万余千克。北宋时,北方已大量开采石炭(煤)。高额的矿产量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徐州利国监(今属江苏)、兖州莱芜监(今属山东)是著名的冶铁地。仁宗皇祐间(1049~1053),全国年产铁3562万千克。冶铁炉的鼓风机由皮囊改用木风箱,风力增大。利国监还用石炭冶铁制作兵器。

宋朝伴随着经济繁荣出现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丝织业以两浙、川蜀最为发达。宋仁宗时,梓州有几千家机户,专事丝织。开封府设绫锦院,为皇室贵族织造顶级织品。河北路产绢,号称“衣被天下”。丝织物的品种和花色比前代增加了许多。麻织业集中在成都府路、广西路、京东路、河东路,广西普遍栽麻,农村妇女都擅长织布。南宋丝、麻织品的产量继续增长;随着植棉区的扩大,棉织品在全部纺织品中的比重有所上升。  

制瓷业普遍发展,且有突出成就。制瓷窑户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并各有特色。北方以开封官窑、汝窑(今河南宝丰清凉寺)、定窑(今河北曲阳涧磁村)、钧窑(今河南禹州)等,南方以景德镇窑(今属江西),临安府修内司官窑,建窑(今福建建阳水吉镇)等所产瓷器最为著名。广东、福建的瓷器主要销往海外。  

宋朝伴随着经济繁荣出现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井盐作坊

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一定破坏。从宋初起,黄河中、下游及其支流渭、洛等水两岸的森林植被,继续遭到破坏。宋太祖时,在秦州夕阳镇(今甘肃天水西北新阳镇)设采造务,派兵分批砍伐森林,“岁获大木万本,以给京师”。宰相赵普等“贵要”,多“冒禁”购买秦陇间“巨木”,“联巨筏至京师治第”。经过肆无忌惮的砍伐,至北宋中期,沈括惊叹:“今齐、鲁间松木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黄河两岸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黄河在宋朝平均每年出现一次决口或改道的水灾。梯田的过度开垦,也以破坏丘陵地带的森林为代价。南方圩垸的过度填筑,导致许多湖泊从此消失,周围地区水旱之灾频仍。如绍兴府(今属浙江)鉴湖、明州广德湖,至南宋时,几乎皆被废为田,以致“涝则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四川井盐业越是兴旺,消耗的木材越多,结果是不惜采伐周围地区林木,造成“山谷童秃,极望如赭”。这些都给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后代留下了难以逆转的隐患。关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公众号了解更多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