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赤芍的种植方法(川赤芍主要用播种及分株繁殖技术)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7|点击次数:

川赤芍主要用播种及分株繁殖技术

川赤芍( Paeonia veitchii Lynch )为毛茛科( Ranunculaceae )芍药属(Paeonia)植物,是中国传统的常用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用量大,是国内外中药市场的重要商品之一。赤芍亦是优良的肉质深根花卉,原系我国华北、华中野生花卉,后人工栽培,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名贵花卉之一,现各地均有栽植。芍药喜温和较为干燥的气候,耐旱忌湿,喜阳而又耐半阴。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中。赤芍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原名芍药,列为中品。宋《本草别说》中载: “本经芍药生丘陵川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欲其花叶肥大,必须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为药,遂暴干货卖。”明·《本草经疏》: “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明·《药品化义》: “赤芍,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肝火,……较白芍苦重,但能泻而无补。”历代医家对野生及家种的芍药根皆药用。在区别赤芍、白芍上,认识不一,两者在临床应用的功效也有不同。根据应用情况赤芍、白芍的原植物同属一种,白芍是家种的,水炸去皮晒干而成。赤芍基本是野生的,采挖后,直接晒干药用。赤芍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之功能。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症。

1 植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资源分布

川赤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形,直径 1.5~2cm。茎高 30~80cm,少有 1 米以上,无毛。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轮廓宽卵形,长 7.5~20cm;小叶成羽状分裂,裂片窄披针形至披针形,宽 4~16mm,顶端渐尖,全缘,表面深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背面淡绿色,无毛;叶柄长 3~9cm。 花 2~4朵,生茎顶端及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而叶腋有发育不好的花芽,直径 4.2~10cm;苞片 2~3,分裂或不裂,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 4,宽卵形,长 1.7cm,宽 1~1.4cm;花瓣 6~9,倒卵形,长 3~4cm,宽 1.5~3cm,紫红色或粉红色;花丝长5~10mm;花盘肉质,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 2~3,密生黄色绒毛。蓇葖长 1~2cm,密生黄色绒毛。花期 5~6 月,果期 7月。

分布于中国西藏东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及陕西南部。在四川生海拔 2550~3700m 的山坡林下草丛中及路旁,在其它地区生海拔 1800~2800m 的山坡疏林中。小陇山林区多有分布。[吉山花瑶钟建荣]

2 栽培方法

川赤芍主要用播种及分株繁殖。

播种在处暑前后果变黑时采下,晾干,9 月下旬~10 月上旬播种,当年只长根不发芽,第 2 年春发芽,到 8 月底~9月上中旬移栽,4 年后开花。分株繁殖多在 9 月下旬及 10 月上旬进行,将地上茎叶从靠近地面处剪去,将根挖出,抖去泥土,根据原根的多少,3~5 个萌生新芽为 1 丛,分为若干个丛株,其切口处用草木灰或硫磺粉涂抹,阻止细菌入侵,晾 1~2d,使根变软栽植时不易折断即可。栽埋深浅,以植根舒展,新苗芽头低于地面 5~8 cm 不怕冻坏为宜。芍药分株年限,可根据栽植需要来定,若是药用栽培以采根为目的,3~5 年即可分株 1 次;若系观赏,可 5~7 年分株 1 次,年限长点较好。栽植选择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平地或缓坡,耕翻 30cm 左右,清除田间石块、杂草和草根,然后打垅或作畦。如砂质较重透水好的地块,宜采用平畦,土质较粘透水不良的地块,宜采用高畦。畦高 15cm 左右,畦宽 100~140cm,畦间距 35cm。畦面顺向开浅沟,沟深 5~7cm,条播,将种子均匀撒入沟中,覆土 5cm 左右,稍镇压。最好上盖厩肥。来年 5月开始出苗,每年 5~6 月追施农家肥 1 次,冬季在畦面铺圈肥或土杂肥,以保安全越冬。培育 2 年后作种苗进行移栽,移栽方法同芽头栽法。种子繁殖因生长年限长,一般需用 5 年左右才能收获,生产上多不采用。

3 前景展望

川赤芍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瘾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赤芍是著名的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用量较大,用途广泛且需求量大,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出口。

川赤芍主要用播种及分株繁殖技术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