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耕种植技术(以“技”助农,万象“耕”新)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20|点击次数: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卢树彬  张祖芬)3月2日,恩施市崔家坝镇鸦鹊水村马铃薯种植基地上空笼罩着层层薄雾,三五村民相互配合或驾驶拖拉机翻耕土地,或推着起垄机堆起一行行垄床,或端着铁盆撒匀苔肥,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过去播种马铃薯,全村老小齐上阵。”种植大户苏良国说,如今有了旋耕机、起垄机,种地轻松多了。”他今年申领了4000斤马铃薯种子。

1月以来,崔家坝镇组织村民投入拖拉机、小型起垄机、小型旋耕机等山地农机设备600台次,完成马铃薯种植2万余亩。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恩施市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和农业技术引导作用,助力农业生产。

以“技”助农,万象“耕”新

鸦鹊水村村民利用拖拉机开展春耕生产

“从200米到1800多米,恩施海拔跨度很大。”恩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建国介绍,农业部门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奖补农户购买小型农机,仅今年就已下拨19万余元农机购置资金。

农业机械助力高效田管作业的同时,农技人员也深入田间指导生产,为夏粮丰收夯实基础。

“我们会根据不同地域海拔高度确定种植季节。”2021年7月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曾新华博士带着科研团队和“硒滋圆2号”来到海拔900米的斑竹园村进行食用油菜薹试点种植研究。

“今天又运走了3000公斤,供不应求。”浩宇翔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金介绍道,200亩富硒油菜薹已销往武汉、上海、厦门等地,成为万千百姓餐桌上的美味。

“未来,我们还会在海拔1200米区域推广种植夏季油菜薹。”曾新华博士将和他的团队一起把山区潜力转化为振兴动力,在恩施这片热土打响“硒滋圆2号”品牌,助推恩施经济发展。

以“技”助农,万象“耕”新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曾新华博士(左一)指导村民采摘油菜薹

“垄底宽度两尺多,六寸高度不会错,垄面最窄一尺五,土润不雨就覆膜。”崔家坝镇农技人员王进将马铃薯种植技术编成顺口溜,方便老百姓记忆。在他的手机里,还有一套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村民只要拥有智能手机,人人都能进行监测预警,提前做好晚疫病应对措施。

“把这个主干苔掐去,利于油菜分蘖发枝,提高产量。”“行垄要起高一点,利于沥水保温。”开春以来,崔家坝镇3支科技志愿服务队112名农业技术人员,拿起大喇叭,以田间会诊、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深入田间指导生产,对全镇居民开展农技培训,成为春耕备耕过程中的“科技保姆”。

30次农技培训中,全镇500多人受益。“我参加完镇上的培训,在自己田里进行实验。”科技示范户司马子荣讲述着他种马铃薯的诀窍。学习、实践、记录、总结、改良……循环往复中,司马子荣从马铃薯种植大户变成了技术种植强人。

成为科技示范户的司马子荣,积极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他将周边67户村民拉进马铃薯种植群,为大家分享种植经验,交流销售渠道。

以“技”助农,万象“耕”新

科技示范户司马子荣(右二)和村民在改良的垄田上种植马铃薯

将山区潜力转化为特色优势,将技术搬到田间地头,崔家坝镇并不是个例。

“组织植保无人机、电动喷雾器等农业机械分海拔区域,对12万亩油菜基地有效追肥,完成冬马铃薯种植面积18万亩。”王建国介绍,全市已下派农技人员2000多人次,开展培训110余次,指导抗灾减灾110余次,在春耕备耕中把“藏粮于技”落到实处。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