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萧山种植基地招工(盐碱地不抛荒 老支书带领村民“芹”劳致富)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21|点击次数: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夏凌

今天一早,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三围村蔬菜大棚里,许天罡又忙活上了。

记者看到,田间大大小小蔬菜大棚一字排开。走进大棚,绿油油的芹菜让人眼前一亮。许天罡自豪地介绍:“现在村里的蔬菜一年四季都有上市,平均每天销售5万公斤以上,除了省内,还销往福建、江苏、广东、江西等地区。”

三围村原是一片盐碱地,在萧山围垦最东端,村民自嘲是萧山的“东伯利亚”。如今,盐碱地已不见踪影,村民走上“芹”劳致富的康庄大道。

不让土地抛荒 全村一起建大棚

早在2001年,三围村全村2225亩土地还以粮食种植为主,因收益较低,村民们对种植都不感兴趣,许多土地被抛荒。

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许天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打听了解到,绍兴马山斗门地区种植的大棚蔬菜效益很好,便与村党支部、镇农办商量后,组织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去当地参观。

参观回来后,村干部、党员带头试种蔬菜大棚。一年后,收获喜人。许天罡拍板,全村一起干。

“形成大棚蔬菜产业群,一定有钱赚,有风险我来承担。”有了书记一句话,三围村的大棚蔬菜面积一下扩大到350多亩。2003年,在萧山区农业局和益农镇农办的帮助下,三围村蔬菜产业协会成立。

建蔬菜大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缺少销售渠道,又遇暖冬芹菜疯长,村民们十分焦急。许天罡再一次提出“支部+合作社”的工作思路。2005年,由村党支部领导、村主任担任社长,农村党员和广大农户共同参与的“杭州农垦蔬菜合作社”成立。许天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成10万吨蔬菜产地批发市场项目,包括一座700立方米的冷库和5000平方米的物流集散场地。

盐碱地不抛荒 老支书带领村民“芹”劳致富

许天罡查看大棚芹菜种植情况。

从千到万 致富路上一个不能少

王六一是村里最早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户之一。从最初的14亩大棚蔬菜、每亩收益3000元,到现在20亩、每亩收入30000元,王六一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但村里还有部分困难家庭难以享受实惠。

许天罡至今还记得2017年一次走访中,一位村民对他说的话:“村里是发展起来了,但怎么让每个人都富起来呢?”于是,在益农镇一次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代表座谈会上,许天罡结合前期走访,建议借助杭州农垦蔬菜专业合作社平台成立扶贫基地,增加残疾人就业路径。他的这条建议得到了萧山区慈善总会和益农分会的重视,会后,他们多次前往三围村实地调研,最终决定在三围村成立萧山区首个扶贫助残基地。

基地免费提供一定数量的土地,残疾人家庭可自主申请承包大棚,待农作物成熟后,有能力的可以自主销售,没有销售渠道的则由基地帮助对外销售,收益全部归农户所有。产业扶困的新模式让农户们吃下“定心丸”,大家用双手改变命运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把“输血式”救助转为“造血式”精准扶持,扶困助残基地让村里的困难家庭也实现了“致富梦”。

盐碱地不抛荒 老支书带领村民“芹”劳致富

肖关林(后)指导农户种植大棚蔬菜。

沙地上种芹菜 老专家倾力结对指导

三围村建在沙地上,如何在这种土质上种出好芹菜?许天罡邀请了一批镇上的老专家,为村民种植保驾护航。

从镇农办退休的高级农艺师肖关林就是其中一位。农忙时,他指导农户种植事项;农闲时,又教授农户种植方法……几十年如一日,“老黄牛”般埋头于这片沙地。

退休后,肖关林又专门担任起三围村扶贫助残基地指导员,穿梭在一个个芹菜大棚间。仅去年,他结对指导的28户农户,实现年亩均收益近2.4万元。

如今,三围村一年蔬菜销售产值达1.45亿元,种植户户均收益超20万元。许天罡表示,接下去还会继续做蔬菜新品种的试验与筛选工作,为农户提供更优质的品种和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