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幼儿园种植的植物-食农教育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成长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27|点击次数: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少幼儿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缺少农耕体验,挑食、偏食、厌食现象普遍。农耕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幼儿只有亲身体验农耕活动,才会懂得珍惜粮食、热爱劳动。基于幼儿的发展需求,国防科技大学一号园区幼儿园从2019年开启了食农教育园本课程建设。

我们在三所不同场地条件的幼儿园进行探索,将食农教育课程目标划分为食育、农耕两个维度,并对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阶段进行三维目标划分,食育课程从食知、食礼进行建构,农耕课程从农事、农寻进行建构,以主题探究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辅以丰富多样的项目课程及实践拓展活动。

“对话”环境,活用资源支撑课程

蒙台梭利曾说过,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这种环境育人的理念促发我们思考:幼儿园环境应该如何为食农教育课程提供支持?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是怎样的?

我们以幼儿为本,不断挖掘幼儿园自身的资源,真正让自然资源转化为课程。在环境改造的过程中,我们时刻关注幼儿与自然的关系,做到既能让幼儿回归自然,与环境进行充分的互动,又能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符合幼儿为本的课程理念。三所实验园遵循从幼儿兴趣出发、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基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考虑当地气候特点这四条原则,因地制宜进行环境创设,推进食农教育课程的开发。

一号园区幼儿园占地面积大,资源优势明显。户外种植区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室内有机大棚,二是半亩良田,两者总占地面积880平方米。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这里种植了多种蔬菜,让幼儿认识常见的蔬菜,并通过亲手种植、采收、料理等加深印象。望城区莱恩幼儿园有一个小小的户外种植区,室内走廊有班级植物角,可结合植物的采光特点进行区域规划。岳麓区莱恩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比较小,种植区域只能局限在室内,该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亲子活动,让幼儿进行种植体验。

为更好地发挥不同种植地的优势,三所园结合农作物的特性,将适宜大面积种植、有四季生长差异的农作物安排在一号园区幼儿园,如萝卜、红薯等,孩子们可以随着四季变换持续性地观察探究。望城区莱恩幼儿园室内室外兼顾,种植小面积的农作物,如番茄、土豆等。岳麓区莱恩幼儿园则主要栽培适宜室内种植的农作物,如大蒜、黄豆等。三所园的课程目标一致,在实施策略上“一园一方案”,在环境创设和课程内容上既有联动又各具特色。每月,我们都会组织孩子们走访、观察、记录三所园不同的农作物,了解不同的耕种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从而理解因地制宜的种植原则。

与此同时,我们打破课程资源边界,不再局限于幼儿园,贴近幼儿实际生活进行重构和整合,满足幼儿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如在秋分时节,幼儿跟父母一起走进农场,用锄头挖凉薯,背箩筐收黄豆,实地感受农民伯伯的辛劳与快乐。

融入节气,感知时令探寻奥秘

二十四节气与食农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将二十四节气融入食农教育课程的开发,把二十四节气中关于天文、气象、物候和农事的宝贵经验与食育、农耕结合,让幼儿在认识农作物和农业生产工具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万物生长节律,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

浸润养生意识,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中华民族有“不时不食”的传统,对于一年四季,古人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也就是说,人的饮食要顺应四季生、长、收、藏的特点,在不同的时节要吃不同的食物。二十四节气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不同节气都有对应的饮食习惯和生产活动,如清明吃青团、冬至吃饺子、立春开始预备春耕等。这背后还有相应的文化内涵,如山西雁北的农民在惊蛰吃梨,认为“梨”与“离”同音,寓意是远离病虫害。应节气而食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之道,我们利用二十四节气的教育契机,传承地方饮食文化,让幼儿从小接受文化熏陶。

感受自然奥秘,唤醒幼儿心灵。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人类了解自然的一道桥梁。幼儿可以通过了解节气来熟悉自然界的规律,感受大自然的奥秘。节气的本质与幼儿的天性相契合,二者的内在统一,使幼儿更乐于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感受自然,在活动中得到身心双重成长。教师结合地域特征、民俗特色,引导幼儿主动走近自然,不仅能激发幼儿对不同时节自然现象的兴趣,还能激发其科学探索的欲望。

以“谷雨”节气为例,每年谷雨过后,长沙县北山镇会进入青梅采摘期。周末亲子采摘后,幼儿园的生活坊便热闹了起来,幼儿合作分工,洗、晒、腌制新鲜的青梅,观察、记录、分享与交流,寻找各种方法解决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如青梅为什么会出现黑点、发霉,酿制的梅子酒、梅子露为何没有变化等。幼儿信心满满、积极探究、动手实践,在教师的帮助下,各种青梅制品陆续完成。食农教育并非只讲求好玩和有趣,它也是一种生命教育,在认识食物的过程中,幼儿也会更加珍惜粮食、敬畏自然、珍爱生命。

渗透劳动,回归自然享受乐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和技能,不仅是“生活”使其然,而且与幼儿体力、智力、道德和美感的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食农教育中,幼儿亲身体验种植和饲养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参与种植饲养,培养强健体魄。幼儿进行适当的种植、修剪、除草、施肥、浇水等活动,不仅可刺激感觉,如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增强感受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上肢、下肢乃至全身的协调性。长期坚持下去可以锻炼身体,形成强健的体魄。同时,适当的劳动可以消耗幼儿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产生轻度疲劳,刺激身体发育。

养成劳动习惯,享受劳动乐趣。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食农教育中,有利于在幼儿心中种下一颗“劳动最美好”的种子,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幼儿自己动手挖坑、栽种、浇灌、除草,在班级的动物角悉心饲养小动物,亲手采摘果蔬制作成美食……当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取得一定的成果时,不仅可以增强自信,还会感觉到自己为大家做了有益的事情,体验劳动与创造的乐趣。与此同时,幼儿开始学会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动植物和自然环境,通过劳动和汗水,幼儿的心灵变得更加温柔。

食农教育强调亲自动手做的过程,幼儿需要与他人合作劳动,这有利于培养其诚实、守信、互助等品德。为花草树木摘除枯萎的花朵、扫除落叶,有利于培养幼儿热爱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和习惯,进而初步形成社会道德观念。

三年的食农教育园本课程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使之更具适宜性、本土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推动了农耕文化的传承,促进了师幼共成长以及家园的深度合作,为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系国防科技大学一号园区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27日第2版

作者:于红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