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致富经2015全集种植业-唐朝人的致富经:不局限于种植业,在渔业上亦能好好“捞上一笔”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28|点击次数:

大海是深邃的,是神秘的,也是深不可测,它的里面容纳着巨大的食品宝藏。在海边生活的多数是渔民,他们长年靠打鱼为生,海洋就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生长在平原的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人们,风调雨顺能多收三五斗,手头能宽裕些。可是,那些在海边长大的人们,只有一座面朝大海的房子,脚下只有一席之地,没有机会在土里刨食,他们是怎么生存的呢?这是平原上,山沟里的人不懂得的。他们在海边不但解决了温饱,还找到了致富之路。而且这一个靠海吃海的生存经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海边长大的华夏子孙。

唐朝人的致富经:不局限于种植业,在渔业上亦能好好“捞上一笔”

农业是根本,渔业也不可缺。从古至今,渔类食材已经成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渔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十分重视渔业的发展,使得鱼米之乡的人家丰衣足食。这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道理。那么,具体论之,在唐代的沿海地区,人们是如何实现靠海吃海的呢?

一、唐朝人民如何“靠海吃海”

1.唐代渔民的出现

关于渔夫和鱼盆的传说,还记得吗?渔夫捡到了个鱼盆,可是个会变金豆豆的宝物,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现实中的渔夫,他们不期望钓到鱼盆,他们只是希望钓到很多很多的鱼就好了。因为鱼的多少决定着他们生活质量的好与坏。

唐朝人的致富经:不局限于种植业,在渔业上亦能好好“捞上一笔”

常年靠打鱼为生的人们,我们习惯了叫他渔民。而渔民这个职业,在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到了唐代,渔夫的队伍更加庞大。而唐代的政府官员也是十分重视发展渔业的,就有史料记载,唐朝扬州太守召集渔民进行捕鱼比赛的故事:

一次,扬州太守闾丘惠,以鱼会友,他命令差使贴上悬赏告示:凡是辖区内的渔民有空闲时间的,都可以来参加钓鱼大赛,钓到鱼多的人,可以有金银奖赏,其他的人,可以获得参与奖,钓到的鱼全部都归你。比赛将近尾声,一个渔民以肉为饵,最后钓到鱼三千六百,其他人得知后纷纷退出,甘愿服输。太守得知后,便说,鱼是喜欢鹿胎膏的,快快去取来。太守果然是有经验,以鹿胎膏为诱饵,顷刻之间,捕捞到上万条鱼。看来,在唐朝,渔民的看家本领还是不小的。

唐朝人的致富经:不局限于种植业,在渔业上亦能好好“捞上一笔”

2.渔业养殖产业的兴盛——唐代渔业生产区遍布全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尤为迅速。

提到唐朝,总是感觉那么喜庆。繁华寄来,盛世灿烂,不是我们对它太偏爱,也不是对它朝的存在有偏见,是确实唐朝留给自己和后人的好处,真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它不仅是国力鼎盛,百姓安居乐业,疆域也空前的大,不仅东南靠海,内陆江河湖泊也众多,渔资源更是丰富,当时的渔业生产遍布天南海北,只要有江河湖泊之处,就有鱼类生产,就有捕捞业。唐都长安的市上,鱼产品销售众多,这些鱼产品就直接来自长安城及附近地区。长安城中的昆明池也是淡水鱼的居所。靠近河流,渔产品副业给使沿海城市的经济也发展迅速。

唐朝人的致富经:不局限于种植业,在渔业上亦能好好“捞上一笔”

3.渔民谋生的手段:投入市场交易

在如今,如果我们看到哪位大神拿着鱼竿,戴着墨镜和遮阳伞,骑着单车出去钓鱼,不是他爱吃鱼,不是他买不起鱼,更不是他以鱼为生,这一举动则是他的娱乐爱好,打发时间而已。

而对于唐代的渔民来说,水是生命之源,海则是替他们续命,如果有一天他们不去捕鱼,就没有饭吃,所以,为了活着,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渔民们就要拼命地捞鱼。可是,光是拼命地劳作,不动脑子也不行,因为金钱不会可怜你的多舛命运。

唐朝人的致富经:不局限于种植业,在渔业上亦能好好“捞上一笔”

所以捞到鱼后他们必须将捕获的鱼产品运送到市场出售,换点银子和其他等价物。唐代渔民售鱼开始是零售的形式,当然零售的价格能够高点,但是,只能在那一亩三分地来回的叫卖,卖出去的数量是有限的。于是,为了能够保质保鲜,让鱼在活着的时候尽量都卖出,渔民就选择了批发的形式。将捕捞到的鱼一下子全盘抛出,以批发价格卖给鱼贩子。鱼贩子可以将鱼销售到其他的大城市去,从而扩大了销售渠道。

二、为渔民们实现“靠海吃海”奠定坚实基础的因素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渔业技术的成熟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同样,要想捕到很多鱼,需要的是好的渔具来助兴。渔业的历史可上溯到原始社会,原始部落依山傍水过着群居生活,有水的地方就会有他们的足迹。

当时,他们不会耕种,他们的食物就是鱼类。在渔网出现之前,祖先们只会用树枝或者石头类的东西来打捞鱼。后来,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创作出各式各样的渔具,到唐代时,渔具的种类多得数不胜数,并且人们也能够熟练地使用渔具。渔具是人们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建立的工具体系,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喜爱程度依然是焕然一新。

唐朝人的致富经:不局限于种植业,在渔业上亦能好好“捞上一笔”

唐代的造船业十分发达,且近海捕捞业已相当发展,所以渔船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唐朝的捕鱼技术真的是一应俱全,什么绝活都用上了。比如:猎捕,这是最普遍的捕鱼方法,利用捕鱼工具弓箭、木叉等进行抓捕。网捕,优点是捕捞到的数量多。笼捕,就是用鱼笼捕鱼,适用于深水捕捞。兽捕,主要是利用经过驯化的水獭和鸬鹚进行捕鱼,备受渔民的喜爱。

当然,唐朝捕鱼的方式远不止这些,他们在琢磨中改进着,让唐朝的渔业在不知不觉中风生水起。

2.奇特的“禁鲤”之风催生了其他品种鱼类的养殖,丰富了渔业资源

可以说,没有鱼不成方圆,它确实是一个好东西,是招待客人的必备菜肴,也是舌尖上的不可或缺的美食,在如今社会我们常会用锦鲤、鱼精等词语,表达美好的象征。不仅现在如此,在古时候,鲤鱼被视为鱼类之首。在唐代,鲤鱼更是关爱备至, 宠爱有加, 主要原因是政治上的偏袒。

在唐朝,鲤鱼可是宫里红人,它不但不可以吃掉,而且还当宝贝一样供养着。鲤鱼之所以有这样高贵的地位,就是因为“鲤”与唐朝王室的“李” 姓谐音。除此之外,受“琴高骑鲤”和“子英骑鲤”得到成仙的典故影响,鲤鱼更是成了道教门徒信仰的圣物,在道教中乘鲤得道飞天就是成仙的标志,李唐王朝在推崇道教的同时,更加强了对鲤鱼的保护和推崇。

唐朝人的致富经:不局限于种植业,在渔业上亦能好好“捞上一笔”

受到李唐王室崇鲤之风的影响,唐朝百姓对鲤鱼也十分尊崇,在唐诗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赞美鲤鱼的诗句,比如“眼似真珠鳞似金”,鲤鱼是朋友、爱情的象征,诗人通过描写鲤鱼来表达对爱人的相思,朋友的留念等。鲤鱼被认为是龙子,龙为李化。望子成龙是百姓对子孙的期望,鲤鱼跃龙门成为百姓对后人成才的祝福语。

由于鲤鱼的价格昂贵,又受天气影响,野生鱼类供不应求,市场需求作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推动人们寻找新的品种来开发市场,为了适应这些需求,渔民们开始养殖其他品种的鱼类,如草,青,鲈,鳙等鱼类品种。

唐朝人的致富经:不局限于种植业,在渔业上亦能好好“捞上一笔”

3.鱼市、鱼行的出现使得渔民们可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实现渔业养殖的良性循环。

伴随着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售卖鱼的场所—鱼市。据说越州有一位秀才,家里很贫困,自幼喜欢吃鲙,一天他做梦变成了鱼,在潭中游玩,见到二个渔人乘船张网,不知不觉间入了网中,被抛掷到桶中。又看见有买鱼的人在潭边商价。虽然这不过是在描写一段梦境,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唐朝的渔民将捕捞到的鱼直接送到集市售卖的实况。

唐朝人的致富经:不局限于种植业,在渔业上亦能好好“捞上一笔”

随着专门从事捕捞、养殖的渔民出现,唐代鱼市也开始兴盛。鱼市、鱼行的出现不仅给渔民提供了售卖场所,提供交易市场,使渔民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还为实现渔业的良性循环提供了条件。

另外,鱼产品销售中技术的进步也成为渔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唐代许多文人学士的诗文中,我们常可见到相互之间用干鱼、威蟹之类水产品相互寄赠的事例,甚至有转辗数百上千里的。文人学士们当然不会亲自动手去制作,他们馈赠的物品无非是当地市场上销售的土特产。广东沿海的威乌鱼干,在吴越之地的市场上深受欢迎。可见,用制成咸鱼、干鱼的方法避免水产品变质,不仅避免了经济受损,还使唐代水产品的销售更上一层楼。

三、结语

唐代的生活,就像一个贵夫人一样,以胖为美,富得流油。臃肿下显得物质丰富,富态下得到精神食粮。就连欢蹦乱跳的小鱼儿,在唐朝的渔夫手中都可以百花齐放,既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又可以成为致富的财宝。

渔夫就是这样的霸气,没有条件他们创造条件,没有土地,他们有广阔无垠的大海,哪里有鱼哪里就是他们的未来。都说土地是根,没有了粮食我们就没法生存,可是唐朝的人们,找到自己的致富经,将命脉锁定了大海,将鱼儿源源不断地从海底捞出来,让渔业从古至今一直蒸蒸日上。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