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怎样种植茯苓(茯苓的栽培技术,这些技巧你知道吗?进来学习一下吧)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3-19|点击次数:

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多年生真菌,以干燥菌核入药,主产于湖北、安徽、云南、广西。湖北罗田、英山等县已有龙头制药企业带动,形成规模批量生产,特别是罗田九资河茯苓,早在清朝年间就列为出口免检产品大批量生产,名扬东南亚。

茯苓以菌核入药,获苓适应能力强,海拔50~2 800米均可生长,以海拔300~900米、干燥、向阳、坡度为10° ~25°的有松林分布地方为好,土壤以含水量为25%~30%的微酸至中性的沙壤土最为适宜,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C,以25~35"C生长最快且健壮。目前生产区,主要是利用茯苓菌丝为引子,接种到松木料简上,入窖养菌,经过一定时期培养后,在料简上结出获苓菌核。茯苓生产的时间,由于各地气候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是在秋末冬初备料,4~6月下窖,11~12月收获。

茯苓的栽培技术,这些技巧你知道吗?进来学习一下吧

一、备料

秋末冬初,选择树龄15~-20年,胸径为12~ 14厘米的中龄马尾松树,实行间伐。从蔸至梢纵向削3~5厘米宽的树皮,根据松木大小削4~6条,削见木质部深0.5~0.8厘米为度,俗称“削皮留筋”,树节疤要削平。树料削好后在山上放半个月左右,再把树料集并到茯苓场附近的通风向阳处,使树蔸向下,堆放一个月,待树料油脂溢出,树干有裂纹、锯成50厘米长的料简,锯口应避开节疤。然后将料简(段村按“井”形堆叠成码,一个月后上下翻码,使其干燥-致,料筒干至含水率20%以内,断面有裂纹,敲击有清脆响声即可入场下窖。

茯苓的栽培技术,这些技巧你知道吗?进来学习一下吧

二、整场

应选择海拔300~900米,靠北朝南或靠西北朝东南,通风向阳日照时间长,地势以20°以下的缓坡地为宜;土质以沙壤、pH值5~7的微酸至中性土壤为好;排水良好、无白蚁、无工业和生活垃圾及人畜粪便污染的地块,面积以林间小块为宜。春节前后深翻50厘米以上,边挖边清除石块、灌木、杂草、树根。料简下窖前一个月,进行--次翻土晒场,顺山开排水沟,使土壤疏松、干燥,有白蚁危害的地区用药剂进行土壤消毒。

茯苓的栽培技术,这些技巧你知道吗?进来学习一下吧

三、播种

(1)选种。按照茯苓“菌丝种”、“鲜苓种”和“木引种”

标准选用生产用种。一般每窖用料量7~8千克,需使用茯苓三级“菌种”300~400克或者“肉引”100~150 克,如用“木引”,每窖用20厘米长引简2根。

茯苓的栽培技术,这些技巧你知道吗?进来学习一下吧

(2)挖窖装料。当气温稳定通过25C时,选晴天挖窖装料接种。鄂东地区一-般在立夏至芒种之间挖窖。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挖窖,窖长60~65厘米,宽25~30厘米,深20~ 25厘米,窖底坡度20°左右,窖底撒施杀白蚁药剂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每窖用干料筒7~8千克装料。装料时每窖先下料2简排列挤紧,再将苓种贴在窖.上端料简顶部,窖与窖之间相距15厘米,复土3~4厘米,窖内下料时,先山下,后山上,逐窖放入料筒。每隔2~4窖留一条人行道,以便管理。

(3)获苓接种。料筒下窖与接种是同时进行的,接种方法分为“菌引”、“肉引”和“木引”三种。

茯苓的栽培技术,这些技巧你知道吗?进来学习一下吧

四、管理

(1)查窖。接种后,菌丝3~5天可长到料筒上,8~10天可延伸8~10厘米,20天左右长到料筒下端。因此,接种后7~10天应及时进行一次查窖,检查菌种是否成活。其方法:一.是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在种植地内察看,如窖上土壤干燥无露水则表明窖内段木已“上引”,反之则未“上引”。二是用锄头扒开泥土,观察料简表面有乳白色菌丝蔓延否,俗称“上引”,若看不见菌丝,可把料简表面泥土扒开,但不要撬动料筒,让太阳晒半天至--天,然后按原样盖土,待5~10天后,若仍不见菌丝上料,出现“瘟窖”的应及时补种,或者取出料简晒干重新下窖接种。

茯苓的栽培技术,这些技巧你知道吗?进来学习一下吧

(2)培土覆盖。头年9~10月和次年4~5月是菌核生长旺盛期,苓场会出现龟裂,要少量多次培土,防止茯苓和料简露出地面“冒风”,避免日晒龟裂或遭雨淋腐败。高温干旱时,要盖草或搭棚。

(3)防止病害。危害获苓的病害是杂菌污染,主要有木霉菌、青霉菌、曲霉菌、根霉菌、毛霉菌等,选用优良合格无杂菌的茯苓菌种,在场干、料干时选晴天下窖;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防止苓场积水;老林山地种茯苓忌连作。

(4)防治虫害。危害茯苓的主要虫害有白蚁、苓虱、螨类等。在窖底撒施白蚁粉,用烟秆1千克、柳树叶1千克共煎煮成15千克混合液,用喷雾器喷洒苓场防止螨类。

茯苓的栽培技术,这些技巧你知道吗?进来学习一下吧

五、采收

获苓一般在种植后6~9个月成熟,菌核外皮呈黄褐色即可采收。第一-次为当年的11~12月。第二次为翌年的5~6月。

选择晴天,自苓场下厢开始距苓窖0.5米处,把土扒开,再顺序深挖,防止挖破挖漏,保持获苓完整,采收时发现料面仍呈淡黄色且质地仍然很硬的料筒,可以将已成熟的大茯苓采下,小茯苓连同料简重新埋入苓场内,翌年5~6月再进行采收获苓,俗称“孵鸡儿”。

冬季采收后,及时清除泥土,存放在阴凉、避风的干净房间内,地面铺上10厘米厚的稻草,再把茯苓堆放在稻草上,将大茯苓放在下层,小的放在上层。然后在茯苓堆上覆盖10厘米厚的稻草,不让茯苓外露,使之发汗,每隔3天翻动1次,等水汽干后,再晾晒干出售。夏季采收后,及时清除泥土,在阴凉、干净、避风的房间内,设20厘米高的矮台,台上铺一.层蔑折,用纸封闭房间的窗户,将鲜茯苓单层侧放在台上,每天翻动1次,5~7天后重码2~3层,使伤口愈合,外皮无水痕,再晾晒干,即可出售,或晾晒干后,削皮切片加工后再出售,增加收入。

茯苓的栽培技术,这些技巧你知道吗?进来学习一下吧

结语

综上所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各位种植户朋友参考学习,如果大家有更专业的知识愿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帮忙转发,点赞,关注一下笔者,谢谢!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