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百合叶枯病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5-26|点击次数:
百合叶枯病-库百科养殖网 百合叶枯病

百合叶枯病

1、症状

别名灰霉病。为害叶片、茎、花蕾和花,以叶片受害最重。叶部染病,叶片上产牛浅黄色到浅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大小不一,长2—10mm,病斑四周呈水渍状。有些品种,斑点浅褐色,有清晰的红紫色边缘。在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灰色露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干时变薄,易碎裂,透明,一般呈灰白色。随病害扩展,病厌逐渐扩大,严层时整叶枯死。茎部染病,从侵染处变褐或缴缩,腐烂折断,芽变褐色腐烂。花蕾染病,初生斑点褐色。扩展后引起花蕾腐烂,严重时迅速变成发黏的一团。湿度大时。病部长出大量灰色霉层,后期出现黑色细小颗粒状菌核。幼株受侵染时,通常生长点变软、腐败,但夏季植株可重新生长。个别鳞茎染病,引致腐烂。

2、病原

病原为半知菌类真菌,椭圆葡萄孢。分生孢子梗直立,浅褐色至褐色,具3个或多个隔膜,顶端有3至多个分枝,分枝顶端簇生许多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至浅褐色,椭圆形至卵圆形,个别球形,一端具尖突。菌核黑色,很小,直径0.5—1mm。尚有灰葡萄孢也可为害,主要引起花腐。两种葡萄孢的区别:前者分孢子椭圆形,较大;后者卵圆形,较小。此外有报道,百合葡萄抱也是该病病原。

3、发生规律

是百合最广泛和严重的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被害部或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以菌丝或菌核在脱落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随气温升高,越冬后的菌丝体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该病是低温、高温型病害。气温16—22℃,空气冷冰或连阴雨,空气湿度超过90%,露地栽培的百合易发病。一般春、秋雨季或棚内湿度居高不下,密度大、不通风的棚室,百合叶枯病更易流行成灾。上海5月上旬始发,5月下旬至6月下旬盛发,此间气温不高,若碰上长期阴雨,造成该病大发生;久雨转晴及雷阵雨促使该病流行: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植株过密、偏施氮肥发病重。

4、防治方法

秋季,露地种植的应清除并销毁地亡残存的植株;初病期及时除去病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来源;温室应通风,保持足够的光照,浇水应在叶上水分易干燥的时间进行,最好从边缘浇水,避免弄湿叶片。提倡采用滴灌,降低湿度,加强肥水管理,适当增施钾肥、磷肥,可喷施0.5%磷酸二氢钾,增强抗病力。重点喷洒新生叶片及周围土壤表面。隔10天左右1次,共防治2—3次。

库百科养殖网友情提示:请广大花农及时登录库百科养殖网的资讯栏目,了解相关信息。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